关于读书的好处,每个人至少都可以讲出个一二三条来。我觉得杨绛先生说得最为形象。她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如此便捷,远胜过世间最高明的老师。”
但,为何这等大好事,有这么多人不愿意去做呢?这跟习惯有关。
一个人如果习惯了一天洗两次脸,刷两次牙,结果你让他一周洗两次脸,刷两次牙,他断然接受不了,觉得无脸见人,简直就在崩溃的边缘。倘若,他从小卫生习惯就极为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阅读同理也。坚持天天阅读习惯的人,倘若几天不读,就会觉得自己言语乏味、面目可憎。
我认为,在众多的教育者中,小学教师对一个人阅读习惯养成极其重要。其一,孩子学认字、写字一般从小学开始,对文字的好感,必定取决于小学教师;其二,小学有六年时间,且没有升学压力之苦,阅读的时间不用挤就有;其三,六年养成的好习惯,基本上能够伴随一生。
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在阅读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1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书香校园”,《中国教师报》对我校的高雅阅读工作也进行了整版推介,阅读已然成为了附小人的文化追求。那么,我们的老师们是怎样担当起推进阅读工作的大任呢?主要是三种思维在决定着我们的行动。
升级思维:找到坚持阅读的动力机
现实问题1:“孩子阅读的时间主要在家里,我们怎么管?”
记得刚开始我们为了推进阅读工作,一些老师提出建议,认为应该把阅读的事情交给家长,而不应该让老师承担:因为教学任务就已经够重的了。
家长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毋庸置疑,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希望社会和家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以此来引领我们的孩子们爱上阅读。
但,家长的苦恼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也是天天催孩子看书,他就是不看,跑去玩游戏,怎么办?”“孩子说作业多,没时间看。”我们分析,有的是家长自己的示范性不够,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权威;有的是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督促不够;有的是孩子作业做得太慢,没时间看。
阅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作为教育者,我们进行合理引导十分必要。那如何找到一个好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坚持阅读呢?我联想到,很多大人和孩子们都玩电子游戏,简直是乐此不疲,为什么?一次次的过关,带来的不断升级,满足了他们对成功的强烈需求。还有,我们的大人们往银行里存钱,那也是成就感爆棚。
我们是否可以把阅读变成像玩游戏、像存钱一样既有趣又心动的事情呢?经过反复思考,我们决定成立武师附小成长银行,发行高雅阅读风采币,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智力投资,把阅读变得像游戏一样,有积分,有奖励。
提出高雅阅读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能够高贵而斯文地阅读,在心底植入高尚、博雅的种子。每个月,学生只要做到每日阅读半小时(每天家长在高雅阅读单上签字督促),每月至少读两本书(同学互相抽查),参加班级好书推荐活动一次(每天各班都有300秒好书推荐时间),就可以获得20元的阅读风采币。等学生的风采币期末累加到100元时,可以到学校“成长银行”换取极具有个性的100元风采币,上面印有孩子们自己的头像。
我跟孩子们说:“100元人民币上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头像,而现在坚持阅读的同学,你的头像就可以上阅读风采币。这是在告诉大家,爱阅读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人。” 每逢期末时,成长银行就会晒出同学们的“存款”情况。
你猜效果如何?爱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多,因为风采币让阅读看得见,摸得着!成长银行也晒出优惠政策:100元风采币可以到校长办公室领取礼品一份。从阅读风采币到现在,还没有谁来领过。悄悄一问,才知孩子们的心思,“风采币上有我的头像,我才舍不得去换东西呢!”
惯性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成长银行的创建让家长和老师的合力显示了实效。为了让阅读工作深层次推进,我们每年还进行高雅阅读书香家庭的评选,要求家长每天要跟孩子一起阅读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我们在家长学校里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当家长都参与进来,阅读就慢慢成为了家庭的常态。
行动反思:让孩子坚持阅读,这是阅读的基础工作,我们运用升级思维,通过成立成长银行,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学生内心里装上动力机,从而使学生慢慢爱上阅读。
弹性思维:确保“营养”均衡
现实问题2:“要他看的书不看,不让他看的书,天天躲着看!”
等孩子们终于喜欢看书了,你又开始吐槽了,因为他看的书,不是你想让他看的书。先别气,我们到饭桌去瞧瞧。
妈妈正在数落儿子:“你怎么专门吃肉呢,要多吃青菜!”孩子根本不听她的,自顾自地挑红烧肉吃。哈哈,跟阅读是不是如出一辙?
挑食是不好的,总是看动漫书,也是不好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身体或者精神上的营养不良。
但指责能改变现状吗?著名激励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谈到,不要指责别人。为什么?因为指责是毫无作用的。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哪一次是因为别人指责我们,我们改好的?我们之所以改了,一定是自己想改变,或者是别人用建设性的意见说服了我们,我们才愿意改,对不对?
这么一说,我们就只好放任自流了?也不对,我们要有一种弹性思维,不要一味压制,也不要一味迁就,而是要学会刚柔并济。
“硬”指的是刚性要求。以每年阅读考级的方式促进孩子们汲取必要“营养”。我们附小学生在小学六年里,至少要泛读120本中外名著,精读1200篇优质文章,诵读120首经典诗词(学校精心挑选的,每年可能有少量微调)。每个学期都有具体的阅读任务,然后通过阅读考级的方式,分项达标,让孩子们毕业的时候,阅读至少要达到六级。正如,桌子上大多数是青菜,少量肉,他挑食能挑到哪儿去呢?
“软”指的是环境营造,利用隐形教育来引领学生。除了每班的漂流书吧外,我们附小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立12个开放书吧,实现“随地都有书、随时可看书、随心可谈书”的目标。给孩子们提供的书籍一定要是符合儿童特点、文质优美、质量上乘的书籍,凡是不好的书籍一律清除出去。这些高质量的书籍,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孩子们对书的鉴赏力和审美力。还有家庭书吧,我们要求每位家长每年至少给孩子们买20本以上的书籍,为了让“营养均衡”,我们会为家长们推荐书目,把科普类、数学类、自然类的书籍纳入其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为了促进孩子们个性化发展,我们也鼓励家长每年要为孩子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
行动反思:当我们运用弹性思维,科学“植入”后,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会慢慢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阅读上的“营养不良”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转化思维:输出是为了更好的输入
现实问题3:“一问三不知,这样看书有什么用呢?”
浅表性阅读或假阅读,的确是推进阅读工作的一大障碍。我们大人时常也不有这样的尴尬吗?看了一本书,过几个月后,连人物名字都记不清了。
但是不是说,这看了就没有用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它已经潜藏在我们的意识里,只是我们一时半会儿没有想起来罢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们要理解这样一个常识,也就是美国著名的阅读指导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到的核心观点:好的阅读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阅读的重要目标不是为了提升记忆力,而是为了增进理解力,促进心智的成长。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忘记书中的细节而懊恼,关键是从书中悟出了什么,进行了哪些思考。这就是一种转化思维,把别人的书转化成你的观点,装进你的大脑里。
如何转化?需要有“加工厂”来做这件事。为此,我们创建了附小的阅读“梦工场”,搭建了“学、讲、演、写”四种平台。
“学”,指的就是学习如何阅读。我们附小探索出了“精品文章”“整本书”“诗歌”的阅读指导课型,总结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的相关阅读策略,就是想给学生配上不同类型阅读的金钥匙。
“讲”,通过每天的好书推荐,每周的阅读分享会,每学期的故事、演讲比赛和课本剧表演,为学生注入深度阅读的动力。
“写”,写读后感,是让学生跳出文本看作者,悟道理;写日记,是在用作家的方式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像张远英老师让学生以每日“百字文”的方式,记录生活,联结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意输出方式。
“画”,画出思维导图,可以实现阅读的可视化,这是我们推进阅读工作的重要举措。正如美国作家艾德勒说,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分析阅读的读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用一双X眼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我们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而思维导图就是阅读X光片。
行动反思: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向他人传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这种传授,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让学生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可以提高专注力,提高思维含量。
中医里面有一个医学词叫“君臣佐使”,这个词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我认为,推进阅读工作也要有这样的一体化思想,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课内与课外”“输入与输出”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升级思维、弹性思维和转化思维,让孩子们坚持阅读、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从而走向四个方面: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应用,获得素养阅读形成的五项目标:丰富知识,合理表达,理性思辨,开阔眼界,完善人格。
愿我们都能够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语言文字报》刊发此文(有删减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