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想克服但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6 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93 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
100 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呵呵,读完这几条建议没想到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整整一个早上,学习感受只能在晚上进行了。
读后想想,这几条建议给人的帮助也真不小,结合教育的本质——自我教育,使我想到做一个老师,真的应该做一个明白的老师。这样即使你的工作再忙再累,心里也是特别舒畅的。
一
在苏氏看来,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而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的时间。同时,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制度。
关于学生的自由时间,从苏氏的角度来看,既考虑到整体的,又结合短时间的安排。对于一天来说,作息制度是保证学生在早上到上午这段时间进行充分高效的脑力活动,而下午则侧重于知识的扩充和转化。在时间上这样进行安排会让学生每一天在高效时段进行学习,在相对低下的时段里进行补充巩固,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来说颇为重要,毕竟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
对于一节课来说,安排的满满的,我似乎很充实,但和平时吃饭一样,如果一味的强调吃的多,不强调吸收,对人的成长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好事。这也让我自然想到了画中留白的艺术。它不仅是省时省墨省心,更重要的是赏心悦目。正所谓事半功倍,如同太极拳的精髓——以一两拨千斤。
这种从整体考虑与短时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实在让人佩服。这样的安排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好事,既减轻负担,又给人自由,可谓一举两得。
二
在苏氏看来,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教师就能了解儿童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儿童也能理解教师要求他怎么做。儿童缺乏控制时间的能力,所以他往往会忘记时间,因此,应当教给他们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瞧!人家苏氏不仅知道怎样做,更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看高人,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成果,更要想到他为什么会做到这样。
想想以前的自己,感觉真是傻的可爱。看到孩子们那么开心,就把任务笼统的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来安排,结果只有极少的孩子去完成,其他的孩子则没有完成。问及原因时,有的则说,老师你没有具体布置呀。真听话,我只能一笑了之。
忽然想起苏氏在最后特提的特别提到的,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想想这个,只能是惭愧。总以为对孩子的说服教育有效,道理还一套一套,但实践和苏氏所说的一样,这样坚持去做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行动的影响最最明显,而学生身边的榜样则最给力,集体活动有那样的氛围,每一个人都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些仅仅是自己在近一段时间实践后的真实感受。学习、理解都很重要,但关键在于实践中的应用。想的明白是正确的,具体做到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
关于和谐教育,苏氏这样提醒: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看看他的提醒,对照现实,这是在说谁呢?不用举手就知道了。现实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一个教师好与坏的致命因素。这简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运动,作为这个大群体中的一个,你是想改变他们,还是被同化呢?现实,残酷的现实。真的,一不留神,自己终将不是自己。
扪心自问,以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标准,仿佛是个机器人,但却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机器人,既有些许的无奈,又要坚定的执行,但终归是失去了自己。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学校吗?简直是工厂的流水线!!
在苏氏的心中,真正的教育的逻辑就在于: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真的,在现实中,也许前者说表现的情况很难实现,但它仅仅代表的是方向。客观的预示着学生的潜力无穷,并且有超级的自信。试想,这样的学生超越老师,仅仅是时间问题罢了。即使学生抄不了老师,在课堂内和外这样的学生一定是有自己的思考,充满主见,积极主动的去挑战知识和积极解决问题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这样的老师是引领者,是助推者,是推化剂。
然而,后者所描绘的则是现实中的大多数。纵然现在我们是后者,只要我们真正能反省到,这不算什么。毕竟只要方向正确,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看来,和谐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更有助于教师的发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这是互惠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作为普通的老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全力拉车,更要看准方向,做一个明白的老师。
四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作为老师这最为关心的话题,苏氏同样也是这样认为: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因为这样的学生在少年期一定遇到了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指导者,他才会学会真正的思维。
教学质量,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学的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实现这个成绩的过程。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的,即使在课堂上他们发言不多,课堂甚至显得冷清,但这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因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的大脑在课堂上将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并且在课外,他会沉浸于其中,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去思考,去观察,去动手解决。这一点也让我想到钱学森老师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作为一线的教师,能说清这个问题吗?如果真正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一定会真正的去思考。兴趣是第一位的,成为他课内外学习的核心动力。方向明确,剩余的就在于今后日复一日的创新性实践了。
提升教学质量,方式可能有很多,但在苏氏眼里,他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去做:无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他能使头脑解放出来去解决新的任务。我们努力做到使学生通过理解,通过深入思考教材的实质而进行实际这样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
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尽快尽多的掌握知识,我们往往会恨铁不成钢,一味的去灌输式的教育。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总结,一股脑的抛出去,强行塞给孩子。认为只要他认真去听,认真去记,提升成绩那一定是立竿见影的。殊不知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可能会在短时间里提高成绩,但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不是好事反倒是坏事,因为扼杀了他对学习的兴趣,是他的潜力一直处在潜意识中,可能很长时间才可能被激发出来,甚至后半生都可能不被激发出来。这让我想到对两个职业——医生和教师的评价:一个治疗身体,错了,伤一个;一个治疗心灵,错了,伤一批。
作为普通教师,尽管可以说处心没有错。但我们违背了自然成长的规律,和揠苗助长的情况何等的相似!!想想这些,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好沉重。
总之,我们既然选定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竭尽全力,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且不说会创造多大的成就,最起码不能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再次反思,还是做个明白的教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