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出家,隐居山林,除了身上所穿和汲水之瓶,另无他物。此种出世之人生,已是大悟之人,唯其留下诗四十多首,尚能从蛛丝马迹之中,尚有不忘功名之心:
《送王法师之西川》
旅游无近远,要自别魂销。
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
伴行芳草远,缘兴野花飘。
计日功成后,还将辅圣朝。
这首诗表面虽是送另王法师,勉励其功成之后,来辅佐这个圣明的朝代。其深层的意思还是希望自己有所建树,能象卢鸿一样,能为帝王之师。可惜隐居之人何其多也,能走终南捷径者不廖廖数人而已。作为道人的灵一又岂不知焉?
其在另一首诗中,也表现出灵一并未脱尽凡心,而恰恰仍是风月中人:
《哭卫尚书》
画戟重门楚水阴,天涯欲暮共伤心。
南荆双戟痕犹在,北斗孤魂望已深。
莲花幕下悲风起,细柳营边晓月临。
有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沾襟。
作为修道之人,居然哭一个凡间之客,故老夫断定灵一之道,仍在人间烟火之内,未曾跳出三界之外。他的另一首悼项羽的诗亦可佐证其凡心未泯:
《项王庙》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
《项王庙》这首诗中,灵一的感伤与遗恨跃然纸上,引人堕泪如浆。然在道家眼里,这一切又关灵一何事呢?此不由想到李璟与冯延祀的对话:宰相冯延巳有词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戏问:"吹皱一池春水,与你何干?"冯延巳当即答道:"我这两句词哪里及得上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呢!"
老夫引这段话,只是想说,喜欢文学诗歌的道士绝对不可能成一名得道的高人,呵呵。此又不由想起王阳明在庙里同一老和尚的对话:
王阳明问老和尚,你真的修到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境地吗?
老和尚对曰:诚然。
王阳明又说,那你尚有亲人在世否? 对曰:尚有七十老母。
王曰:你独不思念你老母吗?
......
第二天天还未亮,老和尚回家去了。
老夫无意讽刺修道之人,然而这人间的烟火才是我的最爱,如果你也是,不妨点个赞。
灵一诗中最多还是唱和与送别诗,从其诗中,老夫感悟有二:
其一,诗中情怀真挚,无非虚情;其二,其诗格律优美,堪比杜二,世间皆以杜律为宗,实乃小家之言矣。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
禅客无心忆薜萝,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送王颖悟归左绵》
客意天南兴已阑,不堪言别向仙官。
梦摇玉珮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
《赠灵澈禅师》
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
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灵一:
一公,剡中人。童子出家,瓶钵之外,余无有。天性超颖,追踪谢客,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白业精进,居若耶溪云门寺,従学者四方而至矣。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两浙名山,暨衡、庐诸甲刹,悉所经行。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后顺寂于岑山。集今传世。
论曰: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不为寡矣。厥后丧乱,兵革相寻,缁素亦已狼藉,罕有复入其流者。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率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虽寂寥之山河,实威仪之渊薮。宠光优渥,无逾此时。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三余有简牍之期,六时分吟讽之隙。青峰瞰门,绿水周舍,长廊步屟,幽径寻真,景变序迁,荡入冥思。凡此数者,皆达人雅士,夙所钦怀,虽则心侔迹殊,所趣无间。会稽传孙、许之玄谈,庐阜接谢、陶于白社,宜其日锻月炼,志弥厉而道弥精。佳句纵模,不废禅定,岩穴相迩,更唱迭酬,苦于三峡猿,清同九皋鹤,不其伟欤。与夫迷津畏途,埋玉世虑,蓄愤于心,发在篇咏者,未可同年而论矣。然道或浅深,价有轻重,未能悉采。其乔松于灌莽,野鹤于鸡群者,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产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实。其或虽以多而寡称,或著少而增价者,如惟审、护国、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广宣、无本、修睦、无闷、太易、景云、法振、栖白、隐峦、处默、卿云、栖一、淡交、良乂、若虚、云表、昙域、子兰、僧鸾、怀楚、惠标、可朋、怀浦、慕幽、善生、亚齐、尚颜、栖蟾、理莹、归仁、玄宝、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沧浩、不特第四十五人,名既隐僻,事且微冥,今不复喋喋云尔。
【后记】老夫一直分不清僧和道,当然如果以剃不剃头来区分,未免过于肤浅,但僧中有道,僧中有僧来看,其实区分并不大。 道人灵一的诗有很多是与和尚往来唱和的。看来,称灵一僧人也未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