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解析]:“抛砖引玉”语出宋代释道原的《景德神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作为成语它常用来比喻,以一些拙文浅识来引出他人的高谈阔论。这个涵义源于一个唐朝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常建的唐代诗人,因非常欣赏另一个诗人赵嘏的诗才,所以总想请赵嘏作诗。有一次,常建先在苏州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后来赵嘏就在后面又续了两句,果然出手不凡,文笔极佳。”但作为军事上的一个计策,却是指用较小的、局部的利益来引诱敌人上当受骗,最终使我们取得较大的、全面的胜利。
首先,要注意“抛”得是不是得法,是不是选择了最佳的时间,条件、对象。在时间上,要选在相持阶段,或是敌人稍占上风的时候。因为,此时的敌人对我们的“抛利”行为最容易相信,最能让敌人觉得符合情理。在条件上,应在我们还具有反击能力,还能夺取“所引之玉”的条件下去“抛砖”。这是因为,无论如何“抛砖”都只是手段,“得玉”才是最终目的。在用计对象上,要专找那些低智少谋,却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敌将来作为诱惑对象。正如《百战奇谋》所言:“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善,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
有一点也应特别注意,就是我们所抛、所弃之物一定要是“砖”而不应是“玉”。这就是说,要用小的代价来换取大的利益,千万不能使我方因“抛砖”而蒙受较大的损失,以至伤了原气。这样不仅得不偿失,还使我们很可能会因此丧失了夺“玉”的能力,最终也就失去了应用此计的意义。
那么如何能“引”得“玉”来呢?在注意了“抛”的时间、条件、对象等问题后,还应考虑一些什么问题呢?对于这一点,本计的按语有精辟的论述:“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感。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精草诱敌者,则类同也。”这就是说,在引诱敌人的时候仅仅做到使敌生疑是不够的,要努力做到叫敌人相信,最好是坚信不移。比如,用旌旗招展、击鼓鸣金这类方法来示假,往往只能让敌人看到表面现象,而看不到“实质”。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也就只能生疑,不会坚信。如果用一些老弱残兵、粮草锱重来引诱敌人,就往往会使敌人信以为真。另外,还应设法让敌人产生“不拿白不拿”的感觉,要给敌人一个能“顺手牵羊”的“良机”。这样才能保证敌人能咬饵,能抢砖才能保障我们也有一个良机,一个能获得好玉的良机。
所谓“玉”就是我们“抛砖”的目的所在,就是我们最终要夺取的“丰利”。因此在施计之前,一定要反复考虑我们会不会有“玉”来得,这个“玉”值不值我们去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就不应患得患失,要精心安排,巧妙布计。若是否定的,就应另辟奚径,再寻良策,不然就可能会落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三国计例]:
曹操垂钓 粮草马匹皆为香饵
文丑上钩 大将小卒都似痴儿
且说袁绍与曹操大战于官渡,谁知不仅屡战屡败,还被在曹营中暂时栖身的关羽斩了他手下的大将颜良。袁绍并不甘心失败,又派大将文丑渡过黄河来战曹操。曹操一面亲领大军准备迎敌,一面下令以后军为前,以前军为后,粮草先行,军兵在后。曹操的部下吕虔等人很不理解,便问曹操为什么这样部暑。曹操说:“;粮草在后,常被敌人袭掠,故令在前。”吕虔还是不明白:“倘若前面有敌,不也会被劫去吗?”只听曹操答道:“且待敌军到时,再做理会。”不久,果然有军卒来报:“前军与袁军遭遇,文丑异常勇猛,我军皆弃粮草而四处逃跑。后军又离前军甚远,不知如何是好。”曹操并没有马上部置反击,而是将部队带到一个小土山上暂避,还让军卒都解衣卸甲,放纵战马,围坐而歇。不一会儿,文丑就率军杀到,众将急忙对曹操说:“贼兵已到,其势甚大,还不赶快急收马匹,向后撤退。”此时,只有谋士荀攸持不同意见:“现在正好以此为饵诱惑敌人,怎能反倒退却呢?”曹操闻听,急忙笑着用眼示意荀攸。荀攸立刻知道了曹操的用意,也就不在吭声了。这时,文丑不仅已夺得许多粮草车仗,还又前来抢夺马匹。就在这争抢之中,袁军早已是“乱不成军”,根本就没有了战列队形。曹操一看时机已到,便令曹军一起杀下土山反击袁军。袁军在这突然的冲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兵卒们自相践塌,文丑早就失去了控制,只好自己挺枪都战。没战到三个回合,就被关羽斩下马来。剩下的袁兵不是死伤就是投降,还有一半口落入了河中。刚才被袁军夺走的粮草马匹又都被曹军夺回,这样曹操终于获的了全胜。
文丑英勇威猛,袁军又是来势汹汹,如果和敌人硬拚,显然不是什么高明之举。然而,让粮草弃露在敌人的面前,也难免不让人大惑不解。但是,当曹操与荀攸相视而笑的时候;在袁军自乱军形,只顾争抢的时候;在袁军变得毫无斗志,一击便溃的时候;在文丑只能仓促应战,被关公一刀砍死的时候,人们便会一下子明晓了其中了奥妙之处。鱼已钓到,饵却无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抛砖引玉”之计呀!
还三郡 换取西川牢固
砖引玉 得以大展宏图
且说刘备过关斩将,经过千折百回,不惜冒着“同室操戈”之大不韪逼退刘璋,最终占据了西川。至此,刘备奔波半生终于拥有了一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能让他籍此来大展宏图的基地,说来也实在是不容易!
然而就在刘备刚刚稳定下来,正兴高采烈地封文赏武的时候,曹操又举兵西征,并很快打败了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整个东川。所到之处,曹军无不所向披糜,攻无不克,大有一举吞并整个蜀地的架势。一时间,西川军民全都惊恐万分,惶惶不可终日。刘备急忙请来军师孔明商议对策。只见孔明不慌不忙地说道:“主公不必惊慌,我有一计可使曹兵自退。”刘备一听不禁追问道:“军师快讲,是何计竟有如此神功?”孔明说道:“曹操因为集中兵力去打东川,所以造成合淝极为空虚。故而曹操一直非常担心孙权乘虚而入,借机攻占合淝。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将原来从东吴“借”来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于东吴,再派一能言善辩之人出使东吴,陈明利害关系,说动东吴起兵袭击合淝。这样一来,必定会达到牵制曹军的目的,使得曹操转兵向南,我们西川便可高枕无忧了。”刘备遂即依计而行,派谋士伊籍携书带礼前往东吴。伊籍到后对孙权说明了归还三郡之意,然后又说道:“此次原本想将荆州、南郡、零陵一并奉还,但因曹操攻占了东川,使得我们关将军无处安身。所以,最好希望您能趁合淝空虚起兵攻之,使曹军不得不撤兵。这样我们就会乘机夺取东川,到那时就一定将荆州诸郡统统归还。”
孙权虽然也知晓刘备归还三郡的真实用意,但觉得这样一来既能复得长沙、桂阳、江夏三郡,又能乘虚攻取合淝,实乃一举两得的美事,因此也就应允了下来。不久便亲领大军去进攻合淝。曹操闻听这一消息后,便与众人商议是否还应去攻打西川。众人皆说:“现在蜀中已日趋稳定,并且对我们也早就有了提防,因此最好不要去进攻它。不如撤兵去救合淝之危,并趁势夺取江南。”曹操觉得大家言之有理,遂即起兵向南,放弃了攻打西川的想法。
其实在此之前不久,孙权曾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西川找刘备和孔明索还荆州等地。孔明假意应允,让诸葛瑾拿着刘备的亲笔信去找关公办理交割事宜。谁知,到了关公那里却碰了钉子,关公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就是不予归还,弄得诸葛瑾只能无功而返,孙权也只是无可奈何。那为什么这次孔明又主动将这三郡归还东吴呢?这是因为,随着时局的变化,利害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时,刘备刚刚从刘璋手中夺来西川,军心民心还不十分稳定,部队也还没来得及休整。如果此时曹操攻打西川,势必会使立足未稳的刘备不得不再次起兵,去迎战兵精马壮的曹军。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会使刘备再陷动乱,弄不好还会使西川得而复失,最终落一个前功尽弃结局,这对刘备以后的霸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刘备只能忍痛割爱,以牺牲长沙三郡这一局部的、较小的利益,来换得整个西川平安与巩固,进而换得整个霸业的顺利进行。
为诱敌 蜀军丢兵弃甲
因争利 曹军贪小失大
刘备占据西川之后,一边休整兵马,一边调兵遣将虎视汉中。曹操见刘备欲图汉中,便亲领大军来到汉水岸边与刘备争战。令曹操大惑不解的是,蜀军不仅背对汉水安营扎寨,还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曹操的搦战,约定在五定山前交战。
这场争战是从两军主帅的对骂开始的。只听曹操扬鞭大骂道:“刘备,你是忘恩负义,反叛朝廷之贼。”刘备马上反唇相讥:“我乃大汉宗亲,奉诏讨贼。你僭用天子銮舆,自立为王,这难道不是反叛吗?”俩人一看打嘴仗没分出胜负,便各派部将出列交战。于是,蜀将刘封和曹将徐晃便打作一团。眼见刘封战徐晃不过,拨马就走。曹军趁势杀过阵去,蜀兵并不应战,只是望汉水而逃,营寨也不要了,马匹兵器丢得满地都是。引得曹兵也不向前追赶了,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争抢地上的东西,曹操一见急忙鸣金收兵。众将不解,问道:“我等正要捉拿刘备,丞相却为何收军?”曹操满腹疑虑地说:“我见蜀军背水安营就觉可疑,现在又多弃马匹军器便更是有鬼。赶快下令,火速撤离,再捡拾东西者立斩。”虽然曹操已看出有诈,但为时已晚。就在众曹兵有退有没退,要退还没退的混乱之机,刘备早已领兵杀回。一边是老将黄忠,一边是猛将赵云,曹兵哪里抵当得了,不一会儿就被打得一败涂地,大溃而逃。刘备在后紧追不舍,曹操一路狂奔逃往南郑城。可万万没有想到,南郑早已被张飞、魏延先占了去,无奈,曹操只好连夜逃到了平阳关。
曹操曾经是“抛砖引玉”的高手,而这次却没有想到被孔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想必人都有这种通病,看人家的东西都觉得挺好,那怕是一针一线,不拿也感觉怨得慌。虽然曹操智高一筹,很快就察觉到了可疑,但还是没能逃脱失败。因为鱼已咬钩,是很难再挣脱得掉的。刘备也就因此用很小的代价,换得了争夺汉中的大胜利。
[注释]:
1.类以诱之:意思是,用类似的东西去诱惑敌人。
2.击蒙也:击蒙,语出《易经·蒙》卦和《六十四卦经解·蒙》。击,为打击的意思。蒙,是被蒙骗上当的意思。句意为,趁敌人被蒙骗而上当时去打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