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三四】善与不善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东敬洽云:“此即孟子‘乃若其情’即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之意。”(孟子语见《告子篇》第六上,第六章。)
许舜屏云:“孟子之性善,即是此义。”
[译文]
有人说:说:“人人都同样有心,而心就是天理,那为什么有的人善良,而有的却不善良呢?”
先生说:“恶人的心已经被私欲遮蔽,丧失了它的本体,已然不是心的本然状态了。”
释疑:
明了心即理,才知四句教;功夫行本体,一悟觉玄妙。
善恶不并行,是非非异道;本为至善明,本失良知渺。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恶人本来也是有良心的,他只是失去了他的本体,就像说“遮蔽”,他本来心里面也有一块镜子,但那块镜子被他的习气、恶习、私欲遮蔽住了,恶人之心体与人同,只是丢失了其本体,是个案,不动摇普遍原理。
阳明先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遭遇了那么多恶人,但是依然坚持人性本善。恶人只是暂时丢了自己的良知,一旦你帮他找回良知,他还照样是个好人。他的致良知学说包含着帮助恶人找回良知的心意。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