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约,简约。内心没有仁德之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节俭的生活之中,安贫乐道。仁爱、少私寡欲之人,才能安于简朴,乐以忘忧。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羡慕那些在山里居住的人,羡慕农村生活,可是假使真要我们去过那样的日子,未必能受得了,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它美好的那一面,殊不知,住在山里,交通不便,饮食简单,不似城市里丰富,冬日多湿冷,夏日多蚊虫。
所以只有内心清静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愿意生活到这样的环境中来。比如说颜回,一旦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庄子也是一样,饥寒交迫,亦不误逍遥。
不可以长处乐。我们去观察,生活当中很多不修行的人,是不是痛苦与烦恼的日子居多?因为内在的仁爱不足够,假使内在仁德宽厚,看到什么都会是美好和喜悦的,也能长久地处于这样的状态与境界之中。
那么,喜与乐有什么分别呢?得到事物会产生乐,源于外,而喜是来自内在的,比如路上碰到一个问路的人,我们指给他路该怎么走,他得到了我们的帮助,生乐,而我们得到的是喜,是由内生发流淌出来的。乐是短暂的,只在内在的喜才会让我们长久地处于祥和安宁的状态。所以重修身之人,都是让自己内在更加仁德,这样一来,外在自然会表现得彬彬有礼,一派君子风范。
其实自古以来的圣贤之士,真正觉悟之人,都是安贫乐道的。他们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世间所有的快乐都不值一提。但是这种领悟与感受,只能靠自己去体会,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到了那个境界,自然会明白。
这一篇后面还有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了了道,即使晚上就去赴死,也了无遗憾了。这种体会要怎么讲呢?讲不出来的,到了那个境界,自然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