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形解心疑,郁散神自宜。
日常无力从事,是否郁症也?
此一端,难以定论。勿轻易以郁症自居,标签易加难去。
观周遭,比较同辈,自辨正常与否。
郁症,言之为心神之疾,亦伴身体之苦。从肉身问诊,多能辨明。
常日喜饮水否?冷暖如何?夜寐安否?紧张时四肢是否泛冷?
或有疑,此何干郁症?
耐心听吾细言。
常懒怠、多梦、忘饮或好温饮、小便频或色淡,此乃气血不足之兆。
手足冰凉,腹部不温,或触感或自觉,均非常态。
手足冷处不同,解读亦异。触感冷而自觉不异,多因循环、气血不足。
或他人觉常温,己觉四肢、腹部凉,此感觉难以科技设备查,或归之于精神症。
如伴睡眠不佳、性情变化,可能精神问题。
中医学问深,需勤学。
终归,精神需物质支撑。
若肉身已有诸症,不予理会,必生更多问题。
如郁症常忘事,由瘀血所致,观舌、观皮肤可知。故应更关注身体,焦虑郁症多因身体症状。
勿过依赖量表,身体自不欺人。
身体健壮,适应力增,自然心情亦随之好转。此乃至简之道也。
郁症,宜询医。郁症之人,往往伴有他病。
宜先治形之病,以减身之重负,乃能解心之困扰,减少恶情。此理甚明。
形弱则日有所苦,安能脱郁之困?
良医治之,从根本着手,平衡诸病,尤须调和阴阳、寒热。
治郁,岂止药物一途?
当亦强身,如趋步等,激发全身器官,对轻郁尤效。
然重郁者,锻炼或不宜。或病重不能动,或脏腑虚弱不耐劳。
药物之用,乃调脏腑,补弱器官,致力平衡。对身体病重者,调理愈加艰难。观郁症,要看动静,即中医所言阴阳。
躁狂者动过,属阳,需凉血以制之。用丹皮、丹参等药。
不动属阴,郁症之不动非常态,需增阳气,使之动。
治之,先审有无他病。
头痛、头晕,先量血压。性急用夏枯草,心烦用黄连、栀子、柴胡,胃弱加白术、茯苓、丹参。
阴虚用太子参、玄参、熟地、生地。火旺者,需审视是否双相郁症。
用黄柏泄火,加知母以补水。口干则用之,内火重者宜慎。
黄柏虽清消少阴阳气,恐内热不泄,需清透药物,如玉竹、白术以清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