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最近在晚上睡觉前,总是爱问我“妈妈,你生气的时候还爱我吗?”每次我都很肯定的说“爱呀,妈妈永远爱你”
昨天又问了一遍之后接着说“那我捣蛋的时候呢?”“也爱”。然后他就故意拿玩具打了我一下,我刚想发火,他一头栽进我怀里,委屈的说“你说了我捣蛋你也爱我……”我有点哭笑不得,搂着他说“妈妈很爱很爱你,不过呢,妈妈不喜欢你故意捣蛋。”
等儿子睡着后,我不禁想到儿子最近确实比之前捣蛋调皮了很多。虽然孩子就是在调皮捣蛋的过程中,学会与外界相处,与他人相处,但是面对不再听话的孩子,有很多时候忍不住提高嗓门,用命令、责令的语气让他停下来,可效果很差。
三岁叛逆期的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很敏感,特别是对我的情绪反应很敏感,有几次都是嗓门高上来之后,他就会跑过来盯着我的眼睛看我是否真的生气了,如果感觉我真的生气了,会有点害怕,要求抱抱。
然而我内心还是有些愧疚和矛盾,既想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感,又想对他的所作所为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思考和学习后,总结了几点跟妈妈们一起分享。
孩子需要从妈妈这里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当妈妈生气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害怕,妈妈无条件的爱,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成长与前行的有力保证。
但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妈妈该如何用更有爱方式让孩子认知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呢?
首先,对孩子始终保持无条件的爱
绘本《我永远爱你》就是这样无条件的爱孩子的模版。
“妈妈,要是我不乖,你还爱我吗?”
“妈妈,要是我做了坏事,你还爱我吗?”
“妈妈,要是我和乔打架,你还爱我吗?”
妈妈每次都肯定地回答:“我永远爱你”
当然,这不是全部,在回答了“我永远爱你”之后,妈妈并没有继续职责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做了坏事之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正是第二步: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在犯错了之后,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期,他自己会生气,发火甚至哭闹,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说教,往往不能起到作用,反而可能会背道而驰。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扔东西,打人,大哭。往往这个时候,家长更生气,如果在外面还会觉得很丢脸,会担心外人指责说看不好孩子。甚至说出“再哭不要你了”“再闹不理你了”“把你扔出去”等等伤害了孩子也会让自己后悔的话。这些话,要么让孩子感到害怕,缺乏安全感,要么孩子习惯妈妈说话不算数,切记万万不可取。
而这时,妈妈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安抚拥抱孩子,让他平静下来。虽然做到并不容易,但是作为父母,要放下面子,放下身段,平等的对待孩子,会让孩子在委屈,愤怒的情绪时也感受到爱和安全感,这样才能快速平复心情。
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小声而平等的谈论,这件事做的哪里不对,应该道歉还是应该怎么补救。和孩子一起,面对结果,承担结果。
另外,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引导而非教育。
孩子引起父母生气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期望与孩子的现状之间存在距离感。比如,出门吃饭,孩子走路比较慢,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而是更加留意身边一切的可以玩的东西,而大人更希望孩子走快一点,快点到达目的地。
我们不自觉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看待和判定孩子的行为,这样的矛盾首先需要我们做出努力,调整心态,对孩子不能急躁,用引导的语言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做游戏的方式,达成我们的目的。比如,角色扮演,用他喜欢动画片的角色来比赛,看谁先跑到某个地点。
最后,对于孩子无伤大雅的不良行为,不关注不强化
按照专家的意见:要淡化无伤大雅的行为。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小毛病自行消失。因为孩子都有向善的能力。凡事都要领出来说教一番,管束和制约孩子的所有行为,会让孩子慢慢失去自信,并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往往来自父母对他的珍视。因为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确信:不管生活总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会和自己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自己是爸爸妈妈心中最重要的人。让我们一边养孩子,一边修行,牵起那只慢蜗牛去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