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题: 了解他人
本期学习速览
随着管理学课的不断深入,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及组内讨论模式。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周至少听2、3遍管理学课,然后结合文档,整理成符合自己需求的思维导图。本周的学习内容是了解他人,由状态自尊切入,结合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不难发现积极的情绪会带来超越自我的工作行为;由愿望与能力、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愿望会有盲区,也会带来正面的情感,有理论也有具体的方法论;结合现在的学习方式,大家通过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总结,并通过集中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大家更好提升管理能力的同时,能够朝着相同的工作愿望努力,这也是打破愿望盲区的一种方法。
对于窄化效应,是偏好出了问题,只关注某一时刻某一个点的偏好,更像是我们说的钻牛角尖,把自己困在了自己设定好的思维定式里,无法抽离出来。更让人惊喜的是生物学的发现,处于窄化效应的人,体内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而长期疲劳、价值观有误等,会产生窄化。那么对于解释、解决窄化效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最后,宁老师告诉我们,前四天的课,都是给大家混乱的方法,目的就是给大家做了个局,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引用哈佛的学习案例,商业世界只有问题,没有理论,答案全在经验里。而如何更好的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回到最后的方法论,“问、想、仿、改、善”,真正用好这个方法论,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报告选题:(1)如果用尊重“状态自尊”的这样一个观念来管理自己方向的小组成员,你会怎么做?可以详述你的行动计划,也可以预想下碰到的问题。(2)对比“问、想、仿、改、善”,观察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惯用方式,是否缺少哪一环节?或者有其他不一样、特殊的方式?
状态自尊,是由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刺激出的一种感受。而积极的情绪,会带来超越自我的工作行为。对于用状态自尊这样一个观念来管理自己方向的小组成员,不论会碰到什么问题,我认为这都是必经之路。只有实现状态自尊,方向内的成员才不会把自己当作是积木的一部分,只能把自己固定在某个插槽里,才会把自己当作是可再生的超级黄金粘土,具有高可塑性的同时,无毒无害,闪闪发光。而说到如何做,又不得不提到一些方法论。我一般的做法是,先让员工参与进来,无论多忙,首先要给员工和伙伴们讲清楚做什么事情(WHAT)、为什么由他来做(WHO)、为什么要做(WHY)、需要在哪里做(WHERE)共同探讨如何做(HOW)、一起确认什么时间做完(WHEN),通过5W1H的方法,先让员工认同做这件事情,能够感受到被尊重,有自我发挥的空间,然后再根据任务制定不同的制度和程序。在调动员工状态自尊的前提下,更好的推动业务发展。
开始的时候,一定是需要花费大量心力和时间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磨合和适应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MBTI测试中,给出了16种人格特征,而人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个体,没有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需要结合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有的员工内向、有的员工外向;有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强,有的善于借助外力实现目标;有的员工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员工乐于奉献。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期望和享受状态自尊的感觉,同时,给与员工状态自尊并不是一味的哄着工作,而是在努力帮助员工改变工作情景、创造好的情绪、激发动力的前提下,帮助员工控制惰性。有些时候,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雷霆手段。
对于“问、想、仿、改、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也是我很喜欢的方法。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方法论与训练模型有一些相似之处。作为通过MBTI测试的外向型人,我认为我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多的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中获得的,“问”至关重要。对于做学问而言,我觉得要问,他是怎么学的、学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最短最优学习路径。同时就同一件学问,与不同能力的人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对于做事情而言,我觉得要问,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如何做的、为什么要做。同时就同一件事情,与不同的参与方进行沟通,尽可能的了解到事情的全貌。如果从模型训练的角度来看,“问”这一步骤,就是在做数据收集、数据清洗工作,尽可能的收集大量、不同的数据,颗粒度尽可能的细,才能更好的进行“想”。对于想,更像是进行模型训练,根据数据,提取出核心特征或背后的逻辑。我的习惯是,拿笔在白纸上画,最近喜欢上了用思维导图,提升自己的结构化思维能力。有了自己想的结果之后呢,就可以进行“仿”了。有种模型训练完成,接入测试集数据,查看模型训练效果的感觉。之后根据“仿”的结果,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模型,完成“改”的过程。最后通过不断的调优,完善模型,形成更简化、更适合自己的经营模板,达到“善”的效果。在对外输出能力的同时,具备了更好的可解释性。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仿”这个环节,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更多的都是结合问和想,搭建好“模型”后,即根据自身情况直接实施。之后根据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直接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开个玩笑的说,就像是没有经过测试集数据的洗礼,直接对外输出服务一样,中间就会出现一些在所难免的纠偏过程,好在身边的领导及同事都很包容,提供了很多改、善的机会和时间窗口。如果复盘来看,在仿的时候,要找好合适的场景和测试集数据,以便在对外输出之前,能够更好的完善自我。同时自己是需要一面镜子的,不断的有人告知你此事是否需要改、自己不断的想应该怎么改,以免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了信息的遗漏,导致错失了改、善的机会。
除此之外,随着解决问题的武器库越来越多,要学会整理、归类和Review,形成自己独特的“问题解决平台”,活学活用“问、想、仿、改、善”,并带动更多的同事成长。
以上就是我方向本期解决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