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解忧杂货店》,最直接的感悟有很多,相比较来说,以下三点最令我印象深刻。
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第三章《在思域车上等到天亮》开头,面对贵之生气的诘问,雄治一脸淡然的说道:“我不但要写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后再写。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这里用的是“绝对不能”。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资深教育人,我是绝对认同的。
很多家长可能不以为意,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孩子面临的压力和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时候,家长、老师和朋友没有及时关注到或者关注不够的话,孩子的焦虑迷茫就会逐渐潜滋暗长。最容易忽视或者说最需要密切关注的是青春期、初入大学、大学毕业季、初入职、包括初为人母人父的时候等。而那个时候,孩子不是中学住校、就是大学在读,或者工作结婚在外地,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不在身边,这些个时候也是很多孩子处在自我焦虑迷茫的时期。
五年前,我到一所初中学校去调研,那所学校是最基层县市的一所实验初中,在学校看到了办公楼最顶层的两个房间,分别布置着沙袋等设施,W校长介绍说是供学生活动用的。我和W校长交谈起来,W校长对我说:“这个很受欢迎,前几天有个家长还感激地对我说:如果不是你们及时的发现关注,就算我家孩子将来上了清华北大,又能怎样呢?这一辈子都毁了”。
原来,那名家长的孩子读九年级,也许因为压力大,家庭情况又比较特殊,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一些轻度抑郁情绪,班主任老师发现后及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及时醒悟配合学校采取了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孩子恢复状况很好。
这一情况促使W校长下决心从学校有限的办公用房中挤出了两间,开设了心里团体辅导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活动室游戏宣泄,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去自由活动。
五年过去了,我发现很多学校做的越来越好,有一所高中学校,因为有便利的专业师资条件,该校很早就有一名科班毕业的心理学专业的老师Q,在Q的带动下,现在学校有了一个近10人的心理辅导团队,在省市都有名气,还创立了学校自己的品牌。这些团队成员还面向当地所有学校服务,培训教师。包括突遇重大安全事故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创伤疏导。
前几天,其中一位团队成员给我讲了一个案例,当然按规则她绝对不能说具体姓名啥的,这点我绝对尊重他们。只是大致说了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在外地上学,不知怎么的受惊吓后突然变傻不能说话不能运动身体全身发抖,到了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了,学校通知父母把孩子接回来。父母很智慧,在出事弄回之后进行及时处理。
父母接回后就找了那位朋友D,D仔细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针对孩子的情况当时用的做情绪释放、创伤治疗、催眠等方法,六次下来,孩子情况好转了许多,已经可以在网上为父母买票、安排日程去帮助拿东西回来等。当然,现在还在后续治疗过程中。
所以,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对孩子的心声就更不能忽视了。
我也看了一些文章,有的文章大意总觉得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经不起折腾。我不否认这也有一定因素,可是持这样观点的人,也不能一味的说是孩子们太脆弱,君不知现今的时代有多复杂?竞争有多激烈?现代人的生存生活压力有多大?我们总不能还以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环境和现在相比吧?
所以,无论如何,从你我做起,请多给孩子们一些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请多给身边的人一些包容和理解!请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心声。
男人间的约定
这是我在读“杂货店”一书时的又一深刻印象。书中几次提到了“两个男人间的约定”:雄治和贵之两个男人间的约定,贵之和骏吾两个男人间的约定,克朗和父亲健夫两个男人间的约定等,每次的约定都是面临重大抉择或考验或重托的时候。
这种约定很奇特。不管再难解决的问题,只要有了这种互相认可的约定,约定的一方一定会完全的放心的把事项交给另一方,而被约定的另一方必定拼尽全力努力地完成,哪怕最后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比如克朗和父亲约定后,返回东京全心全力追寻梦想直至因救人而牺牲。
日本是重男轻女的国家,在日本,男人无论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很高,所以“男人间的约定”也吻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此文我想说的不是男女地位高低,我感悟到了日本注重诚信承诺的“男人约定”品质。没有其他任何的制约措施来束缚,就只是两个男人间的互相约定,却有着不容任何人任何事破坏的魔力。
常常会听到,现在谁还那么傻?别人说啥你就信啥?可是,如果人与人之间没了基本的信任,那我们将何以为生?我们的民族将何以为继?就像书中的浩介,就因为对父母和披头士失去了信任,心中的某根线啪的断了。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没有了信任,心也就远了。
而人与人的相处,最最不能远的就是心呀。
圭吾的“匠心”精神
全书情节虽有一些很巧合,但我以为那是小说情节设计所需,所谓无巧不成书嘛。并不影响我对“杂货店”一书的深度好评。其中,东野圭吾写作的“匠心”精神再次彰显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匠人”精神。这点我感触尤深。
书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呼应。也就是说,全书都有很严谨的写作风格,每个人物的出现、每个时间事件的铺垫都不是随意放在那儿的,都是圭吾精心地布局推进,最后都有呼应之处。再加上“杂货店”一书的穿越感和科幻感都很强,这一定程度上更加大了小说线索铺设的难度,但圭吾设计的都很巧妙。
比如:“披头士的默祷”那章中:圭吾描写了一个细节:浩介看了《顺其自然》电影后,决定卖掉所有收藏的披头士唱片。在整理唱片时,提到了浩介原来从去世的表哥那里收藏来的唱片中,有一张本来在封面贴着表哥的大头照,浩介把表哥照片揭下来时,不小心伤到了封面,所以用油性笔涂黑来掩饰。
后来,浩介在小镇的披头士酒店中边喝酒边写信时,从酒店妈妈桑那里看到了许多黑胶片,浩介的目光被一个地方吸引住了:
“有一处印刷剥落的地方,上面有用油性笔修补过的痕迹。”
“浩介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心脏开始狂跳。”
“这……这是……”他嘶哑着嗓子,咽了口唾沫,望向妈妈桑,“这是你的收藏吗?”
这里很好的呼应了前面的细节描写,更烘托了后面的气氛。如果没有前面的细节铺垫,这里也就没有这么强烈的渲染效果。
书中这样的细节呼应还有很多,比如敦也投进去的那张白纸,在结尾做了呼应:浪失爷爷对那张白纸的回信,成为小说尾声的“光芒”,给人意犹未尽的久久掩卷回味。
圭吾的“匠心”精神,还体现在对书中那么多信的打磨。我觉得这类小说可比其他小说难写,难就难在小说写的是关乎人内心的东西。而且要通过人物内心的烦恼咨询,以及杂货店认真耐心地回信来推进故事。那么这些烦恼咨询信的设置就很关键很巧妙了,哪些适合放在哪章?哪些适合哪个人物?每封书信设置一些什么烦恼?每封回信又该如何斟酌地遣词造句?杂货店到底该如何通过书信往复层层抽丝剥茧?……
掩卷想想,都很难很难。不信?有谁愿意把那些咨询信和回信打乱下,再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