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译文:车轮要三十支径木 插入中间的轴心 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译文:制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个中空的地方 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译文:建造房屋 开凿门窗 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译文:所以说 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 无形的空间 才是活动的地方 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 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 通行无碍 如天与地之间 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 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有无相生,有大家好理解,这个无并不是没有,而是虚无空无,一个空的口袋才可以装东西。
老师说参透这个无,就获得了人生的大智慧。一无所有其实也是拥有所有的开始。
无的状态才是道的状态,有有有的优点,无有无的价值,有无是辩证统一的,就像白天和黑夜,高和低,一个事物的两面,太极图里的黑白鱼,发现自己性格里的不足,才可能去学习和成长。
很有本事要无私无我,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回家后我反复读道德经前11章,我发现了有和无的关系真的很密切,它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完全不可分割。
第1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他的意思是说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看见事物的表象。也就是说有其实是一个表象,是一个基础,是一个瓶颈。而无才是他本质的状态,无才是有用的价值所在。
第2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张明确提到了有无相生。
第3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有虚有实,有弱有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最后又说无为,但是又说无不治,就是说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第4章第1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大道空虚,但是作用又无限。说到了虚无的作用价值是无限的。
第5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大概就像鼓风吹火的风箱吧,它的内部是很空虚的,但是永远不会匮乏,又说到了有和无。
第7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说到了无私反而成就了“自私”。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一章说得更明显,你拥有的那些大家认为很好的东西珠宝、富贵、地位,不一定你能守得住,或者说他不一定真正属于你的,所以功成名遂还要身退,这才合乎天地自然之大道。
第11章说得最明确,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们以便利,它是一个基础,但是“无”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
所以从一开始老子就得说有和无,后面应该会更明显,论述的应该会更清晰吧。所以学道德经最有意思的就是它的辩证统一,并且又让人感觉到不能单纯的说这个事情是好或者是坏,这种非黑即白二元论的说法也许只有小学生或者说小学教师才在用吧,要么对,要么错。其实长大之后或者说到了工作中以后会发现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不能仅仅单纯的用对错好坏来判定的,比如一个人并不能说他就是好人或者就是坏人,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是揉在一起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的,从这个事情上截取某一点来说,它都有利有弊。
所以人生在世,顺其自然了,自己能做主的时候可以上善若水,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如果不能做主的时候,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吧,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