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蜜盐1》中,张老师就强调“生物疤痕”带给人一生的影响。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棵树在小时候被折断过,它是会长回去,看起来一样能长高,长粗壮,但是那个疤痕还在,它会一直在,在遇到大的风雨的时候,那个曾经折断过的疤痕处,一定是更容易再次被折断的。
其实我们人的成长不也如此,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平时看起来很好的一个人,但是遇到一些大的打击的时候就容易失控,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如果追溯下去,一定与他的童年有关。
曾经我也是一个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的人,特别是在大宝幼儿时期,会因为孩子晚上哭闹、找妈妈而生气。记得有一次,孩子晚上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肯睡,然后就凶了孩子,结果孩子哭了起来,而我反而更生气了,把孩子抱出门口,关上门,任孩子哭闹。那个时候孩子大概才四五岁。
多年以后,当我有意识地要去改变自己的时候,对自己进行一个审视,我发现自己正在复制父亲的人生——在外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好人,在家是个脾气暴躁的“大孩子”。
“对不和谐的家庭来说,重建家庭伦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我觉得这个重建,首先不是对我们的父母提要求,而是对我们自身提要求。比如,你能不能跟自己的童年和解?能不能代入到几十年前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父母的局限,理解他们在成长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
说得大一点,我们要有一种宽恕的力量;说得小一点,就是要学会同情和理解父母。重建家庭伦理要求我们本着这样的一种情怀,重新看待家庭、看待父母,也许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想要促成改变最重要的是要从你自己开始,你改变了,你的父母才可能改变。”
回溯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回到童年,重新去审视那个孩子,然后去理解父母那个年代所处的情景。为一日三餐奔波,为温饱而发愁,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小孩,那个时候为孩子解决温饱问题就是他们最大的尽责了。有了这样的审视,自己才慢慢从对父亲的怨恨走出来,理解并同情他。
虽然如此,但是“童年的疤痕”犹在,比如对爱感觉迟钝,不能自如地表达爱,甚至有些内外的毒素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比如对待孩子的态度,可能自己感觉是平和的,但是传递出来的却是有情绪的、不耐烦的。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性——需要用一生去治愈。但仍然可以努力做得更好,努力在自己身上切断代际伤害——“从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