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美仁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吉慧芳,来自河南渑池,历史典故“渑池之会”就是我们这里。听到主持人沈老师的介绍,还有大家这么热情的(文字)掌声欢迎,我真的是非常的忐忑和紧张。刚刚咱们做美篇的彭老师联系我能不能把文稿发给她方便整理,其实我真的是……哎呀,怎么说呢,真不是我能力强,出口成章,而是说真的没有准备好要说点什么。我也是直到昨天晚上才好不容易想个名字——“生物疤痕”需要看见。
我心里真的非常忐忑,害怕大家看笑话,毕竟孙美霞老师邀请我。她是先微信邀请我没有应,干脆直接打我的手机号。昨天一看有个河北的电话(我一般会接陌生的电话),我一听“慧芳”,这个声音真的很熟悉,又很纳闷。这一下怕是逃不掉,实在是推脱不掉孙老师的盛情邀请。我赶紧把《奶蜜盐2》这本书翻一翻(晚上刚进奶蜜盐读书会分享群),真是不知道分享什么,孙老师说可以说一说自己最触动的地方,或者相关的都行,我放心一点。
所以我接下来的分享,真的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可能会没有逻辑,还希望大家多多理解和包容。我确实挺怕辜负了大家的欢迎和期待的,那我就准备分享了。我会讲几个小故事,来表达想说的主要内容。
《奶蜜盐2》这本书是孙美霞老师去年暑假送给我的。我很认真地看完了,不过没有做任何读书笔记。昨天再次翻的时候,翻目录第一个映入眼帘的词就是“生物疤痕”,这个在咱们书的第10页,主题是“别低估了家庭‘生物疤痕’”。我这个人在很多人眼里啊,说实话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我好像“很优秀”。我把这个加上引号啊,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给了大家那样一种错觉,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活跃了,还是怎么的。其实一直挺纳闷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我个人觉得我的童年是有很多的“生物疤痕”的。
今天分享的第一个小故事是有关我个人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在初中,有一次周五放学,我跟着比我年长几岁的邻村姐姐一块回家。那一次没有车,我们步行很远的路,现在想想得有十公里多,总之是挺远的,就那样走回家了。这个事在我的心里一直不会被忘记。当时初中十二三岁,放学一直没有回家,家人肯定是会担心的,他们到处去找,很着急很担心。
回到家之后,我肯定少不了被一顿挨骂和批评,可能还有指责和抱怨。我妈说什么不太记得了,我知道当时我妈、我伯伯他们都到处跑着沿着能回家的路去找我。他们也没想到我跟着那个姐姐走的什么路,所以一直找不到,肯定找了很久,非常的着急和担心。我听到被骂肯定是很难受,哭那是肯定的,当时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真的非常大,包括当我看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有关第11页“生物疤痕”这个解释,我觉得真的非常认可,就是:并不是说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它给我带来很深的挫败感。对于一个十几岁的我来说,当时能够跟着其他姐姐一块步行走很远的路回到家,是一件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事,我心里是非常喜悦和成就感的。但是一回家面对家人全都是不良的话语,哪里还有喜悦呢?竟是委屈,所以就哭了。
之前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是后来有一次好像是我帮助别人,类似于跟我有那么点略微的关系,别人私发消息对我表示感谢。我挺迷茫的,都不知道那个关联点在哪。我听她一说,好像是因为有中间其他的老师联系在一起,然后人家来向我表示感谢。虽然我很迷茫,但听了人家说的理由,好像也没毛病。当时心情挺好的发个朋友圈,一个朋友看到后说“你怎么老是把你的时间花在那些好像不相干的人身上”,听了之后很懵,我并没有帮助别人,也没花费时间,我甚至跟她不熟,见过面都不可能分不清是哪一个人。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可能无形中帮到别人充满着喜悦,朋友那样一说,好像回到当时那个小朋友深深的挫败感。我很纳闷,为什么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别人可以不用祝福我,站着别动也行,不要泼冷水嘛,就是很沮丧的感受。后来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才想到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回家”这件事情给我造成的影响。
2020年学驾照时疫情,我寄住在驾校姐姐的家里。她有两个小朋友,哥哥稍微大一点,还有个妹妹。当时有个类似的事情,小男孩跟家人发生矛盾,他闹脾气自己躲到房顶不愿意下来。我们大人也着急到处寻找。我发现他在房顶上,还自己拿了席子和枕头,准备晚上睡房顶上。他是故意躲到上面,让我们找不到他着急。我陪他聊聊天,跟他讲我那一次回家很晚家人很着急,后来他跟着我下去了。下去后,同样姐姐很担心自己孩子,找不到了会不会有危险,但是并没有像我妈妈那个时候一样指责骂我,她是很平静的跟男孩讲“你知不知道你找不到了,我们都很担心,都怕你出危险”。我在旁边坐着旁听姐姐跟小男孩说话,听着我都哭了。我想:如果当时我妈妈是这样说,可能对他们就不会难以理解。
在这个姐姐家里的这件事,对于我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原来事情是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我这个第一部分的主题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让我想想啊,我想说的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先看到这件事本身的亮点,再去讲道理。他既然那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肯定不是一无是处,孩子虽然很小,但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虽然它可能不一定符合我们成人的认知和价值观,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先发现其中的亮点,再去讲道理。
第一部分故事分享到这里,看到大家给我的文字回应,我说着说着不会有最开始那么多的紧张和担心了。确实是讲自己的故事,回忆时没有刚才那么多担心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回应,我挺开心的。现在我准备讲今天的第二部分故事了。这个故事是有一次在线上小程序共读时,别人嘴里讲出来的,我简单复述一下。
那一次共读一个姐姐分享她自己小孩成长的故事。她本身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要跟人打交道,有很多客户。小朋友那个时候听着应该是像两三岁的样子。尤其是心理咨询师跟别人沟通交流这种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小朋友那么小,他不是说不能保持专注,而是说他肯定是有时间的,很难长时间的保持安静。当小朋友每一次在旁边想吱呀吱呀说话的时候,她都会说“你不要说话”类似的情景。长时间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她的小朋友得了自闭症。这个事情她当时讲出来的时候,我们听着非常的受触动,她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病人,还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听到的自闭症这样的状况。后来事情是怎么解决呢?她放掉了自己绝大部分工作,最后只留两个客户。那两个客户为什么留下来,因为他们允许工作对话聊天的时候旁边有小朋友,甚至还可以聊聊天。就是已经把95%以上工作都放掉了,全身心的陪伴孩子。虽然妈妈的环境已经允许小朋友说话了,不过最开始小朋友也说的不多,不过慢慢的、慢慢的,在妈妈的精心陪伴和呵护之下,这个小朋开始说话了。当这个姐姐跟她的客户一块工作的时候,小朋友偶尔也会跟对面的阿姨打个招呼等等。过了很久之后,小朋友病好了,恢复到正常小朋友说话的状态。这个事情我脑子一直停留很久,虽然我还没有结婚,不过有一个外甥,现在也是快三岁的样子。
我想到这个故事是,小朋友那么小就有这样的症状,当然很幸运是听到故事最后他被治好了。我好像已经说了我还没有结婚,不过我想咱们这个群里应该大部分都是老师、家长,应该是有宝宝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的去发现、关注,并且愿意放下一些自己的东西,完全去慢慢的陪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真正解决问题。我又想到一句话“教育是慢慢的快”,当孩子生病了,你光着急肯定是没有用的。
这一部分我想说的是倾听确实是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工作,甚至偶尔打交道的陌生人,我们说话之间都是非常关键的,有些时候很难真正的听别人讲话。我们还没有听完,他可能只说了一部分,我们就可能会说你怎么样怎么样的,忍不住提建议了;也可能听他一讲什么,想到自己的经历,会忍不住想要分享。在咱们这个七点分享之前,我刚刚跟一个朋友挂掉电话,他是六点多给我发一句话“我觉得我快要疯了”,很显然这个状态不是很好,我问他方便不方便打电话,他知道我方便打了个电话。
我俩聊到咱们分享之前,我跟他讲有这个分享,只能聊到6:55要挂电话,他是非常理解的。听他讲前一段的事情,我在最后挂电话前问他一个问题“你对于刚刚咱们这个对话有什么感觉吗?”他说“我听你说话挺舒服,挺放松的,就好像我给他了指导什么的”,我说“我好像也没给你什么指导呀,你提的问题我也帮你解决不了”。我能做的仅仅是听他说一说,不过关键点可能是我非常认真专注的听他讲,他感觉到有一个人在关注他,是非常认真的关注他,听他讲。
我们身为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要能够听见孩子的声音的,虽然他们80%的话语可能都是会扰乱我们正常课堂进度和秩序,不过有些话语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去年有一次上英语课,我让孩子们读书。有一个女生脸色不好,明眼能看出来不对,她自己后来搁那哭。我想是不是因为我凶她了,她摇摇头不是。后来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提议要不到教室外边哭一会。她哭差不多了,我说“你要不要说点什么”,她说了几个字:“老师,我想死”。听到这个话心里是非常震惊的,我又问了她一遍。我说“你刚刚说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她说“我想死”。其实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她说周六周日在家里的时候,吃已经吃不下了,但是妈妈非要继续让她吃饭,就发生了争吵。她不愿意吃,妈妈说了一些很过分的话,比如“你怎么不去死”等等之类的。说了很多,我主要记了这一句。这个妈妈的话我估摸着也是顺嘴说出来的,但听着这个孩子这么轻易的说出来,她妈妈肯定没少说这个话。
我继续听她讲,她说其实她知道妈妈是关心她爱护她的,但听到那些话的时候,心里真的很受伤。来学后,跟同学之间也发生一点小矛盾,她想要说什么,其他同学们没有认真听,好像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她自己心里越想越难受,越想越糟糕,可能也不知道跟谁讲。我听她说完之后,当时这个状态明显已经好很多。后来我专门把这个事写成一篇小作文记录下来,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还问她用不用我单独跟妈妈沟通一下,她说不用,因为她完全理解妈妈的想法和做法。
虽然这个孩子说的不用,但我自己可能也有私心,把故事记录下来后,我有她妈妈的微信,把图片分享给了她家长。不过我发的时候其实心里很忐忑,因为很难推测家长看到之后心里会是一个什么想法,我把记录发过去之后,又简单说了几句就是可以看一看这个记录,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及时沟通。后来没有回复我,不过我是想着我能干点啥就干点啥。我是觉得倾听这个事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我看到你们对我的回应了,哎呀,你们肯定也听出来,我说着说着有时候说不下去了。
我刚刚又看了题目,我分享后面的这个孩子的故事是,如果当时我没有把我的记录发给她的家长,那家长可能就不知道无形中的话语对孩子本身的影响有多大,也可能不知道孩子是有多么的爱她。我希望通过我的转述,能让她的家长看到这个孩子的生物疤痕,如果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改变,那可能就更好了。
我相信咱们这个群里肯定都是有思想觉悟的老师和家长,肯定也都读了《奶蜜盐2》这本书。我接下来要分享的主题是——谁来改变。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孩子改变,父母改变。
这个主要以我自身为例子,是从我们这种年轻一辈的人来讲。我在开头跟大家说了我的童年有很多遗留问题生物疤痕的,确实是在最近两三年之内才跟家庭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主要是因为两本书,第一本书是《非暴力沟通》,第二本书是《自我的诞生》。
之前我和家人的关系差到哪里呢?书的第11页:在家庭里,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都会转化为负面情绪,主要有自我回避、产生各种恶劣冲突和父母与孩子之间反目成仇。这三种我都有。首先是自我回避,回到家后担心一说话就吵架,所以压根不说话,不交流。话还没说几句,说恼了,大吵一架,那就引起冲突。最后的结果是我不愿意回家,有很多人都是不能理解我的。家对于90%的人以上都是避风港,是温暖的港湾,是想要回去的地方,但对我来说它不是,我把它比作地狱,在之前就是这样的。
我上大学前曾想:我要跑一个远远的地方,之后再也不回来了。没错,是再也不回来。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是渑池,天不遂人愿。没想到我选了定向师范生,在距离渑池很近的洛阳上大学,又回来工作,更没有想过现在跟家庭的关系还不错。刚才我说的《非暴力沟通》和《自我的诞生》这两本书作用非常大。《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它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最开始学习的人,可能都觉得学了它是有助于改变别人,其实越学越发现它是在改变自己。
我工作以来很少回我的家,我的同事都能看到,有时候会问“咋也不见你回家,也不见你给你爸妈买东西打电话”什么的。有一次下晚自习后,校长跟我和两个同事,聊了大概一两个小时这个问题。当时我属于听不懂他在说什么那个状态,他们很想让我意识到家很重要、父母很重要等等,但是我完全听不进去,会有各种话来反驳他们。当时给我特别大的一个影响,它属于“物理破坏”。那天晚上我一直做噩梦,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周五,包括周六,我的心口、胸口全部都是疼的。
有多疼呢?就好像一个人突然生了大病,我甚至怀疑要死了那种状态。周六我把遗书在手机上写好,然后跟姐姐说要不一会去医院看一下。姐姐陪着我去医院做了个很全面的检查,我没有任何问题,我的身体器官没有任何病症。但是我的心口、胸口的位置就是疼的快要死了,所以我意识到可能是心病。别人很想强加给我一些东西,我知道那些东西是好的,但我感觉不到,我自己体会不到,给我心理上带来一个非常大的伤害。
当时正好在读《自我的诞生》这本书,我学习到,有时候自己已经很难受了,你没有感觉到,不过身体会告诉你。它已经很疼很疼了,只是从来都没有正视过它,我是怎么走出那一段,真的很艰难啊!我找了一个专门的本,把从小脑子里浮现的一幕一幕的事情,想到一个写下来一个。因为我已经学过非暴力沟通了,在写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写这个事情本身,不加以任何的评论和评判。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大概是写到第13个的时候,写着写着我写不下去了。
写着写着,我突然意识到什么呢?虽然我对妈妈的吐槽那么多,写了那么多不满的事情,真的有很多委屈和抱怨,但是我的心里,包括我的姐姐,我们真的很爱她,我们真的很想和她靠近,不想和她吵架。在那之前,我只能感觉到我对于他们的恨,完全都理解不到那些恨真的全部是来源于内心最深的爱才产生的恨。
当我意识到最根本的内容后,再加上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我知道产生那么多冲突是因为我和姐姐很想和妈妈建立一个和谐的相处关系,很想表达内心的爱和交流,这个时候我理解自己,也稍微理解姐姐为什么之前那么多可能别人都无法理解的一些行为和操作。慢慢的我会向妈妈表达一些事情,跟她讲述小时候的事,讲我当时的委屈和伤害,她可能现在才知道原来我那么痛苦,那么难受。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我居然可以和谐的跟妈妈说话。
当我跟妈妈很平静的讲一些事情,也不会激起她的怒火、生气,这个时候的沟通是非常非常顺畅的。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因为我的改变,引起她的改变。我很明晰的知道,因为我改变了,所以跟她的相处和谐了很多,好像他们也改变了。或者说确实是自己改变的时候,好像别人改变不改变影响不大。真的是自己内心和谐平静了,看什么都是美好的。
第二个小方面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我刚才上面讲那个自闭症小孩慢慢恢复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佐证了我这个观点: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另外我还想分享一个在教学中的事情,当时晚自习,我和一个同事在办公室,突然听到外边类似于“啪啪啪”放鞭炮、放雷子的响声。后来再听,可以很清楚的听出来是一位家长在扇她儿子的脸。那天晚自习是语文,是语文老师给他家长叫来的。我也教四年级,是英语老师。
我一直坐在办公室,估摸着那个家长至少打了他孩子七八次,可能更多。因为是晚上,那个声音真的很响,我在办公室听着,心里都是不舒服的。下晚自习刚好我去四年级有事,我走到门口,那个家长可能下意识以为我这个英语老师也是要批评他的儿子。其实我并没有那个意思,只是有自己的事情。我听到她跟那个语文老师讲“这孩子你该打就打啊,他不听我收拾。你就跟他说,你等着回家你妈收拾你”或者怎么样等等的话,我真是不认同她这种观点和理念,但不好插话,毕竟不是我叫人家去的。
我当时真的有点想跟她说:虽然这个孩子背书有点慢,写字有点慢,但他是有进步的,没有像说的那么不堪。或者再说直白点,你光打他有用吗?没有。这些话我确实只是想了想,这个事仔细想了想都没有跟别人讲过。我当时脑子里还有个想法:我要不要给这个家长写一封信,跟她说一说,如果能看到孩子的一些进步,给他一些鼓励,让他有点自信,可能会有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至少在我看来,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其他老师都说感觉孩子去年也很机灵的,今年好像没有去年好了,我想是不是给他打的了。本来还有点聪明劲,越打越笨,越打越笨。真是没想到,这个语文老师又给人家家长请来一次,又少不了一顿打。反正这个事一直在我心里憋闷挺久了,没有跟别人讲过,我确实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没有给那个家长写信。怎么说呢,这个事好像我一个人也有点无能为力,不过我很想什么时候跟这个孩子单独聊聊天。
咱们这个《奶蜜盐2》书后边也写了:家长真的要减少用一个巴掌、一个手指去教育孩子的理念,你应该拉住他的手,好好的看着孩子的眼睛,心平气和的跟他讲这个事情,他肯定也知道。虽然我才教学生第四年,但是越教越发现孩子没有一个傻乎乎的,都是很机灵很聪明的,有些话你不说他都懂。有一次我跑步的时候,这个男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跟着我跑步,我当时就可想跟他聊聊天,就是想问问他关心一下“是不是当时妈妈打你的时候肯定很难受很疼的吧”,但我不敢去讲,我怕当前的水平能力揭开他的伤疤后没有办法去愈合,所以一直没有做这样一个事情。
在未来,如果有一个什么合适的时机,我可能会跟他的家长写封信,或者跟这个孩子聊聊天。我还想过,我可以给班级的家长写封信。我教三四五3个年级,可以一封信发给三个群让他们都看。不过也没有做这样一件事,毕竟我不是班主任,偶尔发个别的校长还得提醒我“不要发跟教学无关的”。想做一些事情确实是不太容易,不过这个想法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我知道咱们群里的身为父母的老师、家长,肯定对孩子都挺好的,就算以前可能打骂过孩子,我们读了书以后也会慢慢改掉这些陋习,能够多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
说到这里呢,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内容差不多了,之前一直没整理出来个逻辑结构,一直没有把它理顺,刚才想到哪说到哪。等一会分享结束,我要把我的语音转文字,再整理修改修改。
简单做个总结,我最后确定的这个主题是“生物疤痕”需要看见。有时候会听到这样一些话:他现在不懂,等长大就懂了,好像随着年龄长大,有很多事情就过去了,其实并没有。如果孩子不说,家长可能一直也不知道,我们平时要多留意一些这样潜在的“生物疤痕”,平常跟孩子多聊聊天,多说说话。如果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情况,我们身为老师肯定是要多关注的,我们看见之后尽可能力所能及的做点什么吧。虽然它效果可能是很微小的,不过我们既然看见了,那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好的,今天晚上的分享到这里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认真的倾听和回应,虽然现在已经不太记得我刚刚说了什么了,不过你们给我的鼓励全部都收到了。很开心大家非常的宽容和理解,听我这一次吧啦吧啦的分享。好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