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三境界:倾听,准确概括本书观点;对话,与作者的观点进行交流;批判,指出作者观点的局限。
反思自己日常的阅读,虽然每一次读完,都试图去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未必准确,因为读很多的经典理论书籍,我压根读不懂。即使读一些学术性很强的论文,也相对吃力。学术团队每月一次共读,郝老师再三强调阅读论文的重要性,不是要每一个人都能写出学术性非常强的论文,而是要通过阅读论文,修炼大脑。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概念辨析能力。我在这一点上是弱而又弱。虽然鸡汤文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其实,起点太低,得跟自己的无力感做很多次斗争才能持续坚持某一件起点高的人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虽然艰难,认定值得做,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只管耕耘,不问前程。
对话,与作者的观点进行交流,这一点是我读书的习惯。无论是书中做批注,还是另外写读书笔记,我总是喜欢去试着理解文章的观点,去试着联系自己的实践。最大的欠缺是对话的浅表化和碎片化,无法成体系,有结构地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
批判,我似乎没有做过,不是迷信权威,而是自己的学术力不够,总觉得别人的东西那么专业,好好学,不要急着用自己片面的理解去代替本应该有的深度思考。
2.倾听比言说更重要,一个学习力强的人,不一定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说、写)但一定有很强的倾听能力(读、听)
如果只是听到,其实不算倾听。听懂,能够有自己的理解,还能够把理解说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倾听。输入后不输出,其实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听懂。因此,每一次的倾听之后,应该让自己有口头的或者文字的输出。
3.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也是教育的目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超强的专业能力和超强的学习力。超强的专业能力,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进而由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专业的自信会带来人生的字形,从而让人不再别别人左右,而这种自信又以谦虚的自调呈现出来。专业能力不强的人缺乏安全感,无法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专业的无力感会带来生活的空虚感。
要拥有超强的专业能力,首先要有超强的专业发展意识,有不断更新自我的意识的人,才可能拥有超强的专业能力。专业认同,专业精神,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实践,专业交往,一个个“专业”的词汇要变成一系列言行,需要定力和耐力。大量输入是前提,尤其是多年在一线工作的老师,实践中提炼出经验,也很容易依赖自己的经验,被禁锢在原有的思维框架里跳不出来。打破定势思维,走出舒适区,不是依靠他人的逼迫,而是要靠自觉与自省。
要拥有超强的学习力,必须在工作之余的学习中有“我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的自我调控力量,专注当下,不断在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形成正向循环。
4.“充满劳绩”就是专业能力,一个老师如果不能深刻领悟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科知识,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恐怕不是“诗意”,而是“失意”地栖居了。
这是一次警醒,更是一种棒喝。专业不牢,地动山摇。而教师的专业,必须本体性知识过硬,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才能从容淡定地应对“一地鸡毛”的教学日常。
懂得自己无知而更谦和;理解他人局限而更慈悲;洞察世事无常而更坦然;看透世事有限而无妄念;明白结果偶然更享受过程。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无知与有知,不断循环。笃定方向,系统计划,分解目标,专注当下,享受过程,反思结果,再进入第二轮计划中。自我,靠着每日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