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源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爷爷辈和父母辈都是文化很高的读书人,为了让自己的孙子赢在起跑线上,一家人对于孙子的教育问题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让孙子幼升小去一家上海有名的小学读书,全家人奋斗了三年。
因为在上海有这么一个说法,考上四大名小学的都是牛蛙,考不上的都是青蛙,而入学率只有5%,所以被称为“牛蛙战争”。
战争的结果以失败告终,小孙子由于承受不了长期的压力,出现了耸肩、抖眉毛类似的情况,最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虽然不严重,但是很难治愈。
全家人的努力与小孙子的不堪重负令人唏嘘不已,在这背后,还是有一个令人长期头痛的问题——别人家的孩子。
01
十年前,别人家的孩子
十年前,2007年,我遭遇了最严重的“你看看人家的孩子”的待遇,母亲只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强一点点,就马上让我去“效仿”。
当然,我是非常反感的,但是又无可奈何。
记得当时一个很小的细节,节假日去亲戚家玩,亲戚家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我们到他们家的时候,大人在看电视,小孩在背宋词。
老妈看了以后马上让我和他们去PK,第一场我就败下阵来,记得很清楚,那首词是岳飞的《满江红》,我连听都没听过。
看着双胞胎表弟行云流水的背着宋词,我感觉老妈脸上无光,然后甩出来那句标准的话:
“你看看人家,比你还小一岁都会背这么多宋词,你一首都不会,丢不丢人?”
接下来根本没心思玩,满脑子都是“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家就在亲戚家楼下一层,寒暄过后回到自己家,老妈立马翻出陈年已久的宋词的书籍,要求我今天必须把这首诗背会。
我无奈的向奶奶求助,但是丝毫没有作用,在老妈的逼迫下,我最终也背会了那首宋词。
在那以后,老妈经常会把我和那对双胞胎兄弟做对比,他们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也得写日记,他们会打篮球,我也得必须去学,感觉好像我就是双胞胎表弟的“成功复制品”。
当时的我知道老妈为自己好,但是对于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方法,十年前我就很反感。
但是可笑的是,那首《满江红》竟然成为了我“骄傲”的资本。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考试题有20分的附加题,这20分只有那种“拔尖”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来,题目根本没有范围,当然不做也不会怎么样。
恰巧,某次其中考试的附加题就是从《满江红》中出现的两句话,而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做出来,并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虽然老妈的“投资”得到了回报,但是即将步入青春期躁动期的我,从内心深处一直很排斥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我就是我,为什么要成为别人?
02
十年中,凭什么优秀的标准只是成绩?
我的青春逆反期很短,也许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初二时候的一件事情,让我的青春逆反期到达了“巅峰”。
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全班第二,这是上了初中以来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家里有一个关于考试的奖惩“潜规则”,考好了,几乎没有奖励,但是考差了,等着男女混合双“骂”吧。
至今还记得,拿着考了第二的成绩单蹦蹦跳跳的回到了家,老爸看了一眼说:“等你考到了第一,奖励你一筐子饼子夹肉”,然后我们一家人继续像平常一样吃饭。
第二次月考,我考了全班十二,当我像往常一样吃完饭玩电脑时,老爸说:考那么差还好意思玩游戏,学习去!我心里逆反的气息在躁动,反嘴回了一句:
考好了就能玩电脑,考差了就不能吗?这是我的兴趣,你管不着,我又没玩游戏,这是我的自由!
咣当!
老爸把正在吃饭的碗摔在地上,筷子也扔到一边,气势汹汹的说:反了你了,你再说一遍?
我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到了楼上的小房间里,把门反锁起来,一个人蹲在房间的角落里瑟瑟发抖,只听到沉重的脚步声从楼下传到了楼上,一直到我所处房间的门外。
“你开不开门?”
“咚!”
“你就说你开不开门?反了你了!”
“咚!”
老爸说一句话,就踹门一下,我感觉到了整个二楼都在颤抖。
我想着,这顿打估计马上来临,就算打我,我也宁死不屈,凭什么成绩可以决定我在家里的待遇?凭什么成绩不好就不能玩电脑?
此时此刻,我只希望这扇门可以多承受几次老爸的撞击,让暴风雨晚来一些。
“咚!彭!”
老爸第三脚好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破门而入,抓住蹲在角落的我的衣领,一下子让我坐在了床上,我的眼睛死死的盯着老爸的眼睛,好像在和自己的自由做着最后的挣扎。
“打我啊,来啊!”我的内心在做着强烈的斗争,接下来的这巴掌也许是人生中挨的第一巴掌!
但是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老爸的目光一瞬间变得很温和,一句话也没有说,那巴掌明明已经举到了空中,就像电视剧里面演的一样,老爸把手放下了,我安全的躲过一劫。
从那天开始,老爸的举动深深的影响到了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巴掌没有打到我的脸上,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的青春逆反期结束了。
里面的道理后来想通了,我把那件事情深深的埋在心底,作为我以后前进的动力之一,我不能让老爸失望。
现在来看,就算孩子到了最难管的时期——青春逆反期,也许家长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一生都难以忘掉的。
对于我说,那个时刻是我兴趣发展的最佳时期,对于父母而言,也许他们感觉到了一个孩子兴趣发展的重要性,让我以后“野蛮生长”。
活了21年,父母从来没有打过我。
一直都没有……
03
十年后,我活成了我
自己青春逆反期的结束,也标志着父母对自己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的时期结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真的是
年轻任性!
高考前三个月,我厌学了,更厌烦了应试教育,我认为目前学的这些东西对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恰好在当时传出了这么一条新闻:
一个作者做高考题,阅读题是作者本人的文章,一共五道选择题,作者本人只做对了两道!这说明了什么?
明显太荒谬了,当时的我真的服了出题的老师,这么说来,出题的老师竟然思想境界比作者本人自己写的文章的境界还高?
大二的下半学期,读了两年专业的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压根不感兴趣,而是想去自学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的新媒体学。
这个在一年半以前被周围的人都不看好,但是我还是执意去自学,而且毫无方向可言,只能对着招聘启事的要求挨个看。
但是不管是高考前还是大二,父母对于我的“任性”都保持着尊重的态度。
高三厌学,父母说,高考尽力就好,在最后的这段时期,咱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啊!
于是,高考成绩我超常发挥,比平时高出110分,从二本B都不够到了只差20分达到一本线。
大二厌学,父母说,自己尽力就好,对什么感兴趣就去追寻自己喜欢的吧,我们尊重你,但是自己的专业课也不能拉下。
于是,在自学了半年新媒体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实习面试,我可以自信而不自负的说,面试我从未失败过!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可以投入百分百的努力去钻研。
对于面试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我可以对答如流。
因为喜欢,所以喜欢。
年轻任性,趁着还有时间,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04
总结
一个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既然号令枪已经响起,孩子脱离了起跑线。
接下来的路,如果一直让孩子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那么孩子会永远跟在其他孩子的后面而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回到第一个故事,当时老妈让我和双胞胎兄弟做PK,我第一轮就败下阵来,后面当然没有可比性,回去以后老妈让我背那首《满江红》。
但是在座的各位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想过,这只是第一轮,接下来还有几轮我们不知道,但是难道你一直去问别人背什么古诗然后借鉴来让自己的孩子背吗?
很明显,这种做法只能让你的孩子更落后,因为你不知道在这首《满江红》后面,还有多少首《满江红》在等着你和你的孩子。
发令枪响起,就让孩子自己去放手一搏吧!
在我的脑海里,父亲的那巴掌在那一刻停留在了空中,在今后这辈子的生活中,那一刻已经成为烙印深深的在我心里,比打下来来教育孩子好一千倍一万倍。
不要让你的孩子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