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何须寻导师,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 ——杂文《导师》
温水之蛙怎样破局?我在先生的杂文中看到一点儿蛛丝马迹,寻志同道合之友一起共赴征途。自己都是靠不住的,何况他人,将希望寄于所谓引导者是行不通的。但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如何获得先生没有提,也许“花自芬芳,蝴蝶自来”,又或许我要先找到自己,先尝试着做,好的旅伴自然能走很长一段旅程,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很快的就会悄然消失。人群总是分分合合,实属正常。
所以还是得我想,得思考,我的成长是什么,我需要怎样的成长,我想要怎样的成长,涵盖我的现在、将来,我需要的和想要的。我现在的工作趋于稳定,肉眼可见的年复一年,六年一个循环,我的成长有两个分支可走,一个是学术型,一个是实践型。学术型成长需要积攒课题、素材、文案、资源,类似于“赛型”成长;实践型则为实际操作服务,把握三笔一画等技能、分析课情、分析学情,锻炼应变能力,吃透工具性,成竹于胸。这两条都大雾弥漫看不清前路,许是都不容易的,但总要试一试才甘心。
再想想。还有如果方向确定,怎么向前走呢?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定性呢?还是得继续找答案。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