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篇爆火的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述寒门子弟必须非常努力奋斗到城市里立足,才能和不公平的命运达成和谐,与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今天要讲的是,要想认识到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不用奋斗18年,只要考个驾照,超乎想象。
在驾校,所有的身份都被打没了,练车=人人平等。
练得好的人,会主动热情地帮助练得不好的人,无论你多有社会地位,在这里,身份不好使,车技才能让人尖叫。
有的是,教练对你的批评,车场的人对你的鼓励。
大学生可以自信地指导紧张的大学教授,平日接触不到的亿万老板亲切地和你交流人生经验,企业高管与你洽谈公司业务,还有可能,你会遇到真爱。
由于写文的原因,我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天,窥探他们的人生,惊叹世间奇闻怪事,问渠哪得清如许?这些新鲜的源头活水灌进了我本封闭的生活轨迹,点亮了我的写作想象,替我体验了无数种人生的可能。
所以,我挺喜欢去驾校的。
清风徐来,我与小和尚在树荫下的畅谈
一 关于偏见
有一天,车场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和尚,来自南普陀,我们这些俗人看热闹似地惊呼:“呀!和尚怎么会来练车呢?”
他练得很勤快,偶尔中午也在这,还点了披萨外卖。
教练们叫他大师,我也好奇地和他搭话,有天中午我也留下练车,终于解开了和尚神秘生活的袈裟。
春日正午的阳光热情却不失温情,天空是碧蓝宽阔的,徐风吹在身上使人着了魔一样地快活,温润地让人更容易打开话匣子。
我俩坐在车场的棚子里休憩,我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师父,你怎么也来学开车了?”春风没洗涤我的好奇,我要一问到底。
“经常有人看到我们玩手机,惊呼‘你们怎么也会有手机’,其实我们还有电脑呢!学车是一项技能,总不能除了当和尚,其它啥也不会了吧。“他笑着回答,看出来是解释很多遍的淡然,神情里是习惯了人们对于自身这个群体的偏见。
聊天中我得知,和尚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不再是从前深山老林里,青灯古佛般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包括佛法的修行,生活方式,解惑现代人的苦恼,皆是建立在客观的社会现实中,并非是居于高堂之上的深奥理论。
他说,我们不可能跟开公司的老板说,不要讲假话,这有悖于他的实际。而在佛法中,是不打妄语的。那为什么不能以佛的标准去要求世人呢?
因为佛法也是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人给出实际的引导,只要帮助了人,就尽到了教人渡己的义务。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佛法,之前我的思维一直处在执着的深渊里,认为要用一种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努力价值,才算达到了世俗的认可。而不懂得按实际需求来调整方向,以为我以为的就是对的。当和实际相悖而行时,不仅寸步难行,且没有好结果。
此时,脑海立马闪现出毛主席的四渡赤水战略,这是打出了最能解释实事求是的漂亮仗。没有人这样不按常理打仗,但理论是一回事,标准是一回事,如果不符合实际,又有什么用呢?
佛法原是这样接地气,它本是为人服务的,是人自己给它上了一层难解的枷锁。就像我们一样,以为和尚就是电视剧里那样终年居于庙堂,研究艰深的理论。
人一生都要被自己的认知、心智给束缚住,多么可怜。
二 关于当和尚
“当和尚是不是得有研究生学历?”
“其实不用,没有网上说得那样,肯定得有一定文化基础才不会把佛法解释错了。我就是初中毕业,去技校几年,然后入佛门的。”
“那得去佛学院学习吗?”
“这肯定要的,出来就是本科学历,国家承认的,而且年纪要小。”
我特意查了下佛学院入学条件,真是如此:
从前有篇爆火的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述寒门子弟必须非常努力奋斗到城市里立足,才能和不公平的命运达成和谐,与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今天要讲的是,要想认识到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不用奋斗18年,只要考个驾照,超乎想象。
在驾校,所有的身份都被打没了,练车=人人平等。
练得好的人,会主动热情地帮助练得不好的人,无论你多有社会地位,在这里,身份不好使,车技才能让人尖叫。
有的是,教练对你的批评,车场的人对你的鼓励。
大学生可以自信地指导紧张的大学教授,平日接触不到的亿万老板亲切地和你交流人生经验,企业高管与你洽谈公司业务,还有可能,你会遇到真爱。
由于写文的原因,我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天,窥探他们的人生,惊叹世间奇闻怪事,问渠哪得清如许?这些新鲜的源头活水灌进了我本封闭的生活轨迹,点亮了我的写作想象,替我体验了无数种人生的可能。
所以,我挺喜欢去驾校的。
清风徐来,我与小和尚在树荫下的畅谈
一 关于偏见
有一天,车场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和尚,来自南普陀,我们这些俗人看热闹似地惊呼:“呀!和尚怎么会来练车呢?”
他练得很勤快,偶尔中午也在这,还点了披萨外卖。
教练们叫他大师,我也好奇地和他搭话,有天中午我也留下练车,终于解开了和尚神秘生活的袈裟。
春日正午的阳光热情却不失温情,天空是碧蓝宽阔的,徐风吹在身上使人着了魔一样地快活,温润地让人更容易打开话匣子。
我俩坐在车场的棚子里休憩,我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师父,你怎么也来学开车了?”春风没洗涤我的好奇,我要一问到底。
“经常有人看到我们玩手机,惊呼‘你们怎么也会有手机’,其实我们还有电脑呢!学车是一项技能,总不能除了当和尚,其它啥也不会了吧。“他笑着回答,看出来是解释很多遍的淡然,神情里是习惯了人们对于自身这个群体的偏见。
聊天中我得知,和尚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不再是从前深山老林里,青灯古佛般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包括佛法的修行,生活方式,解惑现代人的苦恼,皆是建立在客观的社会现实中,并非是居于高堂之上的深奥理论。
他说,我们不可能跟开公司的老板说,不要讲假话,这有悖于他的实际。而在佛法中,是不打妄语的。那为什么不能以佛的标准去要求世人呢?
因为佛法也是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人给出实际的引导,只要帮助了人,就尽到了教人渡己的义务。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佛法,之前我的思维一直处在执着的深渊里,认为要用一种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努力价值,才算达到了世俗的认可。而不懂得按实际需求来调整方向,以为我以为的就是对的。当和实际相悖而行时,不仅寸步难行,且没有好结果。
此时,脑海立马闪现出毛主席的四渡赤水战略,这是打出了最能解释实事求是的漂亮仗。没有人这样不按常理打仗,但理论是一回事,标准是一回事,如果不符合实际,又有什么用呢?
佛法原是这样接地气,它本是为人服务的,是人自己给它上了一层难解的枷锁。就像我们一样,以为和尚就是电视剧里那样终年居于庙堂,研究艰深的理论。
人一生都要被自己的认知、心智给束缚住,多么可怜。
二 关于当和尚
“当和尚是不是得有研究生学历?”
“其实不用,没有网上说得那样,肯定得有一定文化基础才不会把佛法解释错了。我就是初中毕业,去技校几年,然后入佛门的。”
“那得去佛学院学习吗?”
“这肯定要的,出来就是本科学历,国家承认的,而且年纪要小。”
我特意查了下佛学院入学条件,真是如此:
“你是怎么跟佛家结缘的呢?”
他笑笑地说:“因为叛逆。”见我惊愕的表情,他说,“不叛逆谁会来当和尚呢!”
应该是和世俗叛逆,他说自己18岁以前就爱打游戏,和其它技校青年一样,不知未来在何方,整天玩耍虚度。并且从来没进过寺庙,对这些也很排斥。
有一天被朋友硬拉着进去,命运的改变看似在无意中,其实因果早就在心境转瞬间注定了。
他第一次见到庙里的和尚是这样生活,安宁,静谧,青灯古佛里可以游荡着自由的灵魂,钟鼓相伴间可以心无挂碍享受内心真正的归属。
十八年来骄躁的没有方向的心,在踏入佛门那一刻被拴住了,昔日野蛮般的少年爱上了这种宁静的生活。
与家人进行了漫长的抗争,先斩后奏,直到六年后,父母才逐渐接受这个现实。
他说,我不会理会亲戚们的看法,可以对他们置之不理,谁也改变不了我。
我满眼惊喜地看着眼前这个小师父,心里充满了喜悦,我向来喜欢生活的勇者。我敬佩他少年时期就有只身冲风冒雨、独来独往的豪情。
我兴致勃勃提了一嘴:“我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我妈说我嫁不出去就去当尼姑。”
话还未说完,他就摆摆手说:“可以体验当义工,千万别当尼姑。”看我特别疑惑的眼神,他说,“不要以为佛门就没有矛盾,女人间的争斗不会因为是尼姑就少了。”
我抢着答:“你是说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小师父赞同地点点头。
这世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会因为你换个地方就消失,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减少内心不必要的欲望,调整与世间万物的关系。
三 关于婚姻、欲望
“你们可以还俗吗?”
“可以啊,这是自由。”
“那你想还俗吗?”
“现在三十出头了,没必要了吧,不过按着心境走,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真的特别平静。”
就着年龄的话题,他说:“身边的好多朋友不想结婚。”
我立马像找到组织似的,兴奋地点点头:“我也不想结。”
细问之下,原来他才比我大一岁。相近的年龄话题就更易打开。
“但是人一辈子如果没有个伴陪你走到最后,也会孤独,两个人比较有意思,婚还是可以结的嘛。”
“这个我认同,但是我真的不想生孩子。”
小师父马上一副嫌弃的神情,说:“干嘛要生孩子,没事给自个儿添堵的吗?养孩子很痛苦的,花钱花精力,我要是还俗了,也不要孩子。”
我哈哈大笑起来,心里掠过被了解的惊喜,和通达的人聊天啊,心情比吃几百瓶逍遥丸还快活!
我再问:“如果老了后,没有人帮忙呢?”
“你别指望孩子会养老,他自己忙工作忙家庭,没有时间花在你身上。不是还有老伴吗,再不济养老院。以后的养老体系会更加文明,护工的整体素质会提高,不用担心被虐待,社会在进步,养老产业也会发达。”
他还给自己买了30万的重疾险,每个月缴纳6000元。正当我想问为什么保额不买高一点时,他说,如果得了不治之症,那再多的钱也医不回来,几十万够治病就行。
他还说,我就算不当和尚也能养活自己,我以前学的是电焊,我们庙里那些护栏都是我焊的。05年的时候焊工就有快一万的工资了,技术活儿饿不死,够了。
我真的惊呆了,沉浸在这句“够了”的话里久久回味,他的思考出发点都是够用就行,所以他内心宁静不拧巴,而我们永远一副欲求不满的状态,整天活在焦虑、攀比中,总是想要地更多。
婚姻、事业、金钱,方方面面,太多的好东西一个人又能享受多少呢?
我赶紧抛出疑问:“都知足了,那你对未来还有希望吗?”
我认为知足和希望这种前进的词是相矛盾的。
“会啊,知足是我不求拥有更多,但不影响我前进。”
天啊,我的心一寸寸被挖掘,我的骨头一节节被重建。
他接着说:“大家就是欲望太多,明明已经拥有了,还想要更多,烦恼就多了。比如房子车子都想要更好,当然觉得累。”
“那你觉得人生是受苦的吗?”我认为人是苦行僧,这辈子是来修行的,受苦受难。
“不,是来享受生活的。”
这一刻,我相信他是真的享受人生,不是只有物质才被享受,源源不断发现乐趣和美,可以享受到精神的丰富,这是更可贵的财富。
我们太计较物质的得失,别人有的,我也要有,那要是争不到呢,是不是自己无能,意味着人生失败?
小师父说:“其实是人太贪了,想要的东西远高于自己的造化,对自己认识不清,心很高却达不到。有些人是老板,有些人是员工,他们各自的能力本来就不一样,你没必要非想着要赚得和老板一样多,拿着自己该拿的钱,享受命里该有的,知足常乐。”
贪,为佛教三毒之一。这种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他是真正的行者僧,出世入世都通透得很,正因为心净明澈,心无挂碍,既能出入青云,亦能纵身人世。世路险恶,他也能将俗务化作山间的晴岚。
我在惊讶赞叹中体验到了他那份宽阔、那样坦荡、那种深邃,抬头望向晴空万里,迎面吹来轻暖清风,在我的心之峡谷里,有颗种子蔚然成荫。
四 关于趣事
我问他有没有一些很难忘有意思的事,他说太多了,毕竟来寺庙的都是有求于他们,最能看见人世间不为所知的一面。
人们埋藏在心的羞愧、罪恶、愿望、烦恼,统统指望在佛门里得到解答和庇佑。
他说以前还在别的寺庙时,发生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
有天深夜,两名醉汉翻墙进入寺庙,把院里养的两只藏獒都给吓跑了。
这俩人咋咋呼呼地踹佛堂的门,把他吵醒了,他去开门,得知他俩友好相拥的来意,是想在菩萨面前结拜兄弟!
他说:“既然你们要结拜,就要有诚意,大殿的东西别乱动,好好和菩萨说。”
这俩货道谢之后,跪在菩萨面前感天动地寒暄着兄弟情,痛哭流涕,立誓这辈子要做亲兄弟。
那边,小师父已经报警了,警察来了把醉醉的俩货带走了。
哈哈哈哈哈,真是人间百态,可气又可爱。
特别有意思,顺着别人的生活车轨,听到不同的轰隆声,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驿站,唯有一点可相同:热爱地拥抱生活,珍惜自己能拥有的,别自寻烦恼。
下一期聊聊亿万身家老板,精彩的世俗封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