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孩子从出生到一岁半是和母亲建议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满足感的关键期。
母亲通过有规律的喂养、舒适的拥抱抚摸、稳定的生活环境等帮助宝宝信任这个世界,他也会用爱回报这个世界。
案例:
晓光生命的前两年是和奶奶在一起,错过了和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生活环境的变化、抚养人的变更等,对于小小的晓光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素。
而且,晓光回到妈妈身边的一年半又是上的寄宿幼儿园,更加深了晓光对妈妈的不信任感。这些因素使得他特别需要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妈妈的爱。
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凡是达到行为目的的行为就会保留下来。12岁之前的孩子行为目的分为四级,从初级的吸引注意、争取权利,到中级的报复、自暴自弃。孩子的行为目的都是不自觉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
孩子有好的行为,也会有不当的行为,哪些行为能保留下来,取决于父母的反应。父母对于孩子行为夸奖和批评的标准从程度上看是双重的,好的行为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得到夸奖,而不好的行为一出现就会得到批评。
通常孩子会用好的行为获得关注,如果好的行为得不到关注,就会采取不当的行为。双重标准导致孩子更多的不当行为发生。
由于晓光从小在奶奶家长大,很多行为习惯和妈妈的要求不一致,必定会招来妈妈的提醒、批评、指责等,很少得到妈妈的肯定和夸奖。不当行为(扭脸、制造矛盾、钻桌子等)让晓光得到更多的关注,吸引注意的行为目的达到,久而久之,他会误认为只能用不当的行为才能被别人注意到,即使批评也比被忽视好。
当妈妈不理解晓光的行为目的,更加多地批评他,晓光的行为目的升级到“报复”,即让妈妈伤心、难过(说狠话)。
这类孩子通常感到受到深深的伤害,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没有进取心,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没有信心和目标。那么妈妈该怎么做呢?
首先,妈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目的,不要被孩子的话伤害到情绪,母爱的宽容和伟大就在于此。
一定要避免处罚孩子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否则,母子的脆弱关系受到威胁,孩子的行为目的会升级为自暴自弃,必须接受心理咨询了。
其次,妈妈要和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的。这需要妈妈停止批评指责,用侦探的眼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地大声说出来。双重标准要颠倒一下,好的行为一出现就要鼓励肯定,不好的行为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没有危险),先忽视它。
在信任关系建立之前,妈妈对孩子的种种不当行为,包括狠话、假话、学习不好等,要先放一放。
看到孩子的缺点时,先闭住嘴巴,对自己喊“停”!找到孩子做得还可以的事情,以肯定的态度告诉孩子,尤其要说出细节。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感到妈妈的爱,感到自己的价值,重新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刚开始,孩子和妈妈都会不习惯这种沟通方式(已经习惯了提醒、批评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坚持。孩子冰冻已久的心需要长时间的温暖,母子的信任关系需要彼此的努力,这对妈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孩子和妈妈的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以后,即孩子发自肺腑地感到妈妈的爱和关心,再去规范孩子的行为才有效,包括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