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更新。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以前“一大一小”两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现在已彻底改变。网络互加逐渐走进数学课堂,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我们农村小学,虽然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但大部分学校也都给老师办公室配备了电脑,还有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室,作为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广泛地用网络互加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网络互加真正地引进农村小学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网络互加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谈谈我自己的几点体会。
1、 在新课导入时,运用网络互加,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个内容时,本来这就是个概念性很强的知识,单凭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把什么是“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不但不容易记住,而且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新奇感。我在互加课表中找相关内容。在互加课堂里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并用生活中过红绿灯实例教学。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我马上因势利导地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网络互加,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主题更有趣。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放录音听故事:猴山上的小猴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心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最多吗,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我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的开头一下就抓住了学生。
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互加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老师如果只进行讲解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网络互加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又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对速度和乘相遇时间等于路程这个问题老是理解不了,于是我就把这个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场景制成了多媒体动画,通过演示,我再也无需很多的语言,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四、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运用网络互加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容量更大。
复习课,可以说是数学课中最难上的课,传统的复习课,无非就是老师先把一单元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说一次,然后就是学生自己开始做练习。习题练习量大,教师说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还经常地完不成教学任务。可有了网络互加,也能让复习课变得生动起来,课堂容量还能大大提升。教师可以事先把要讲解的知识点制成色彩鲜艳的幻灯片。然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设计好练习题。每做完一个层次的练习题时,课件中还会出现掌声,或是“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话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做题积极性和他们的学习效率。由于课件操作方便简单,也给教师的某些教学环节节约了时间。让课堂容量变得更大。
总之,网络互加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只要我们合理地运用网络互加辅助教学,那么“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