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读书是自我学习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因为行万里路是很困难的,但是想要依靠读书来学习却是最简单、便利的,随手可得,随处可有。
慢慢的,我在很多地方找到学习的痕迹,也许他们没有书本来的那么直接,但是生活何尝不是处处教你做人呢?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本是文化学习的一个载体,此外,艺术、电影、电视、演讲、各类节目等等,哪个都是一辈子学不完的,或者它在短短的那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给到你很多的内容,很深刻的领悟,又或者你持续很长时间的追剧也只是收获到一段段的碎片化知识,其实,换个角度看,书本能提供的何尝不是类似的学习呢。不同的经典或者名著,或者文学作品,提供的角度也不一样,提供的学习内容不一样。
于我们普通的观众和读者来说,好节目和好书会让我心生高山仰止,又能诱发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欲望。有时候它们让我感觉渺小,有时候让我绝望或者消沉,同时它们也会给我认识时间能给与我们的最大善意,能留给我们在人生里从零开始的追逐。
不论是哪种学习途径,它让我时而膨胀,时而微弱,穿梭古今,横渡江河,远眺万里,让我分辨认识美丑,让我更多的铭刻人生,不再那么轻浮,不止是身边的那点鸡毛蒜皮。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不是情感和学习?二者都是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追寻吧?名利钱财?也许是服装上的滴滴点缀,又怎么可能成为你骨肉里流淌的东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论是情感还是知识,如何不是通过一个学习的过程去定义,去体验,去懂得?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更明确自己的方向和计划、操作步骤。
品节目和读书学习的一个不同之处,节目是一个时间艺术作品,你会被节目的连贯性、持续性带着进入意境,很可能思维被左右,失掉了思考的能力。其实书籍有时候也会让人进入这样一个状态,你可能读到某一段的时候,废寝忘食,不知道白天黑夜阴晴圆缺,但是更多的其它时候,你是可以随时从书本里“出来”的,你可以思考,你可以停下来,你可以慢慢品。还有一个节目和书籍的差别,节目是一个动态的作品,它足够优秀的话能更加的让你沉迷,你很容易陷进去不能自拔,因为它很容易,很简单输入,不需要你做太多的思考就可以进入节奏。而读书则相对更苦,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或者你持续的这个过程,哪怕是时间稍长,你的身体各个方面也不一定能消受的了这种程度的投入。这就好比现在流行的听书,听书很好,比听歌或者追肥皂剧还更有学习的味道,但是它真的能够代替读书吗?我才接触这个新模式的时候,非常好,持续几天不间断的听各类大师的经典,因为它耗费我的精力不大,我需要集中注意力咀嚼,但是它跟读书比起来所需要的投入是相差很多倍数的。他让我找到了喜欢一个电视节目,持续追看几十个小时的快感和乐趣,但是它真的能给到你读书的效果吗?不能!因为连续几天之后我感觉脑袋要炸裂的时候,我放下耳机,接下来的一两天内我脑海里都是一片空空,压根就没有曾经读书或者不读书时候的那种思绪腾飞的状态。我的精神世界被抽空了!正是古圣早已注脚的:学而不思则罔。所谓过犹不及,怎么能够不留给自己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呢?
生活、不是只有某一点,它是持续的一个现状,有爱恨,有自我优秀,也有菜米油盐,吃喝拉撒,怎么可以,怎么可能被某一点填满?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呢?都被吃掉了啊?
爱自己,但是不要把自己坠入深渊的凝望。做普通且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