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节课:
讲到战斗过的地方和遗址,语言有大字报的风格,达到正话反说、挖苦、反讽和戏谑的效果。读起来有意思,如挖苦一个人说:“你真是一个好人!”“你真可爱!”可见,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高潮部分,细节写得细致,矛盾冲突鲜明,把前面铺垫的内容全部揭露
任何一部作品写高潮部分,都把细节写得很细致,很少铺垫、隐喻和意蕴、象征色彩不强,情节激烈,矛盾冲突鲜明,前面铺垫的问题全部揭露,一一呈现出来。读起来也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部分写孙伯让实行复仇计划。他先让秦山原指认犯罪现场,让他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让他自己一一指出错处。
现场回忆部分,孙伯让的回忆和秦山原的回忆相辅相成的效果,通过秦山原想象当时的画面表现,秦山原的感受为主,画面不是很具体。通过孙伯让讲述当年的故事展现。作为主角秦山原的对当时接触到的女性的形象很抽象,因为他在意的不是人的形象,不记得人的样子,只记得一种感受:新鲜、羞怯、紧张、虔诚、热烈丰满、光滑和弹性。孙伯让在意的是具体事件。
五感写作法,五感写得细致,情节简单,内容丰厚。专注一个感官,简练精准。
平时我们接触到五感写作法,概括得太商业。
比如莫言写红高粱家族,视觉听觉等描摹很细致,情节简单,内容丰厚,他把细节无限扩大些,加入了很多感官描写,像浓墨重彩的工笔。
徐则臣没有这样写,只专注于某一个感官来写,写得很简练精准。只写出了某种感受的形容词,没有写呼吸、脸色、眼神、光彩等,只捕捉了秦山原对女性身体的感觉,他不是想要真正占有,而是只在乎一种触觉,对占有欲的描摹。所以,用的词是感觉得词语:新鲜、羞怯、紧张、虔诚、热烈丰满、光滑和弹性,把女性物化,当作物体去感受。
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情感变化,“兄弟们”表现出秦山原想要套近乎,到后来的反目成仇,是怎么写的。
关于小树林片段,秦山原摇头,内心世界丰富,他还记得,却没办法表现出来,他记不得人,却记得知了猴。可见他对人物记忆模糊,因为他的重点不在人的形象,而在自己的感觉。
关于拉拉秧片段,秦山原对女人有点儿轮廓了,但是还不记得人叫什么名字。他记得拉拉秧,是因为背上受伤了,疼痛让他有印象。其实秦山原什么都记得,但却不敢承认,因为他重点不在其他,而在在人们对他的恭维。
关于臭蛋的细节:臭蛋不愿回去,一直想要看露天电影。孙伯让对臭蛋忽然粗暴,急着要赶走他,还火了,生气了。他要开始复仇了,不能在大庭广众下,因此要赶臭蛋回去。
臭蛋是一个功能性人物,出现在秦山原出现过的地方,但是他不知道他们的故事。孙伯让要把代表未来赶额臭蛋走,留下代表过去的秦山原和孙伯让自己。
“这面白墙”,他们从外面回到孙伯让家,从连续性来看,情节断开了,这种手法,是剪切。
剪切:让情节的速度快起来
从外面回到孙伯让家到白墙这一段,没有写,属于剪切,让情节的速度快起来。
如学生想吐,只写他想吐(捂嘴)、(冲到教室外面)、吐(室外某处)。
剪切的方式,没必要的情节可以剪切,删掉,直接到要写的情节上,不必事无巨细都写出来。
这面白墙对于孙伯让来说非常有必要。对秦山原来说毫无必要。慢慢地,情节转到复仇。
“银幕”,又大又白的墙,说明秦山原对银幕的熟悉,也说明他是个聪明人,猜出了一定的事情。
“空荡荡的白墙”,可见孙伯让在白墙一样的银幕有多少伤口。
“拉上窗帘”,动作非常自然。
“依然崭新”“老式”,15年了,依然崭新,孙伯让每天都在清洁、保护。
孙伯让动作都是必要的:拿出来,装上胶片......
“心痒手也痒”,秦山原不知道危险即将到来。
“奇怪,村长不干了”,电影《夜歌》符合当时场景,在晚上,孙伯让上演复仇之歌。秦山原遭受到漫长的复仇,也许不是时间漫长,而是心理上的漫长,生活上利用电影故事,给秦山原进行精神上的打击和折磨。
“不让他休息”,结局,也许秦山原也疯了。
“好玩吗?”很有深意:也许问电影内容好不好玩,也许问当年好不好玩,也许问抽烟好不好玩。
开始讲故事,把声音关掉,默片:有声音受到干扰,没声音适合审判。
“记得我老婆不?”“不记得”,写法有张力,解构效果。孙伯让希望他认罪,但是秦山原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也记不得,真记不得,这让孙伯让特别愤怒。秦山原不认罪,真不记得,不认罪,让孙伯让的审判消解了。情节设置很有力量、有张力。孙伯让的复仇是希望秦山原认罪的复仇,但秦山原真不记得。让孙伯让有种拳头落在棉花上的感觉。有种荒诞感,这设置更有力量。(认罪三情况:记得不愿认,记得吞吞吐吐认,完全不记得)徐则臣的设置最好。
孙伯让讲老婆的故事,表现了孙伯让可悲,被在老婆背叛,被老婆看不起,受到侮辱。孙伯让一心一意爱老婆,老婆觉得他不好,被背叛。秦山原花心,老婆却却觉得好。
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直挺挺”出现两次,电影中情敌的样子,小说结尾秦山原差不多也是这个状态,用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
林秀秀性意识觉醒。
“51”,孙伯让在敬酒说过自己的年龄,“你30,我26.”隔了15年,可能作者写错了?
“在城里也没闲着?”孙伯让一系列的问话,可见,孙伯让真心爱林秀秀,但林秀秀不爱他。秦山原还是记不住林秀秀,他把女性身体物化,记不住具体形象。
“声音像哭”,谋划多年复仇,老婆喜欢的人却不记得她,很荒诞。
林秀秀依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个人物通过这种方式鲜活起来。
秦山原假装“记得啦”,情节上的对话,我们写的时候也会设计到。
孙伯让对林秀秀非常了解,非常爱。就好像林秀秀对秦山原非常了解,非常爱。孙伯让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爱林秀秀,却得不到她的一点点喜欢,觉得女人很容易骗。
“老兄”,秦山原对孙伯让关系再次套近乎。
孙伯让对秦山原的到来是无意的等待,虽然蓄谋已久,但计划不一定能实施,等待了15年。他没有寻找秦山原,只寻找林秀秀。他靠复仇的信念活着,而没有采取任何复仇的寻找秦山原,采取主动复仇的行动。
秦山原后悔看见界碑,后悔撒尿的情节,勾回前面的情节。这是契科夫发明的写作手法,前面出现的东西,到后面以比较重要的方式出现,勾回到前面去。我们可以学习,开篇写到比较重要的东西如“裙子”时,后面给予一定的呈现。把前面的铺垫在后面有回应。
“想要撒尿”,语言不再文雅,和孙伯让的语言基本一致。一泡尿能改变世界观,也会要人命。孙伯让要秦山原死好点,还是折磨他痛快点?孙伯让觉得要折磨他。
要上厕所,漫长的难受的感觉,表面上是他不能上厕所的难受,实际上是内心世界的难受。要放大来写。我们可能会用二三百字写出来,但是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放大秦山原的难受写出来。只是为了折磨秦山原,而不是要他死。他在十几年学放映员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了放映员,爱上了放映机的声音,完成了身份的转化。
涨——疼——打哆嗦——抖——漫长——僵硬——虚无
把自己的感受加入到小说里面去。
秦山原记起来了,但是还是模糊。往事如风,把他的记忆吹走了。
天亮了,复仇结束了。白墙上不出人影。复仇结束,冥冥之中有安排,阳光照射,太阳下,见不得光的事情都不见了。
秦山原歪头坐着,腰杆“直直的”,秦山原命运在《夜歌》有暗示。
从一开始“尿不出来”到“尿裤子”在臭蛋这一未来的检视下尿出来。故事戛然而止。故事勾回到了开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