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资本论-简单再生产(2)2023-09-30

Ⅱ.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1.可变资本。从价值方面看,这个资本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等于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即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

2.不变资本,即该部门再生产上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分成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等,流动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等。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借助于这些资本而生产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部分和由全部年劳动追加的价值部分。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不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c,是和生产上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不一致的。诚然,生产资料会全部消费掉,从而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只有一部分完全消费掉,因而只有这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另一部分即机器、建筑物等等和以前一样继续存在并继续执行职能,虽然它的价值由于逐年损耗而减少。在我们考察产品价值时,继续执行职能的这部分固定资本,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是独立于这个新生产的商品价值之外、和这个商品价值并存的一部分资本价值。在考察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时,我们讲过,固定资本因损耗而失去的价值,会转移到在损耗期间生产的商品产品中去,不管这个固定资本在此期间是否有任何部分由于这种价值转移而得到实物补偿。相反地,在这里,在考察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时,我们不得不撇开,至少是暂时撇开固定资本在当年因损耗而转移到年产品终去的那部分价值,因为这种固定资本没有在当年重新得到实物补偿。在本章的后面一节,我们将专门论述这一点。

我们研究简单再生产,要以下列公式为基础,其中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并且假定价值增值率\frac{m}{v}=100% %。数字可以表示几百万马克,几百万法郎,或几百万镑。

Ⅰ.生产资料的生产:

资本··············4000c+1000v=5000,

商品产品········4000c+1000v+1000m=6000,

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

资本···············2000c+500v=2500,

商品产品·········2000c+500v+500m=3000,

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存在。

概括起来说,全年总商品产品: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总价值=9000,按照假定,其中不包括继续以实物形式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

现在,如果我们研究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这里全部剩余价值都是非生产地消费掉)的各种必要的交换,并且先不考察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流通,那么,我们一开始就会得出三大要点:

1.第Ⅱ部类工人的资本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但是,它们的价值存在于价值1000的消费资料中,这种消费资料掌握在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手里,补偿预付的500v,并代表500m。因此,第Ⅱ部类的工资和剩余价值,在第Ⅱ部类内部同第Ⅱ部类的产品交换。这样,就有(500v+500m)Ⅱ=1000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2.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Ⅱ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Ⅱ部类产品的其余的、数量与它们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2000c变换。为此,第Ⅱ部类会得到相等数额的生产资料,得到体现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的价值的第Ⅰ部类产品。因此,就有2000Ⅱc和(1000v+1000m)Ⅰ从计算中消失。

3.还剩下4000Ⅰ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Ⅰ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要通过第Ⅰ部类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互相交换来解决,就像(500v+500m)Ⅱ要通过第Ⅱ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或通过第Ⅱ部类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解决一样。

暂时说到这里,这些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以下的叙述。

Ⅲ.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Ⅰ(v+m)和Ⅱc的交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