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1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四卷-12
天下之情,与器无以异
多数人的智慧,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在它将要发生之前予以制止【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所以法律的作用易见,而礼的作用难知。用奖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惩罚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如金石。实施这样的法令,准确无误如春夏秋冬四季。
有了这一公正原则,政治才能向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认为先王不使用奖赏和刑罚呢?
人们一再称赞的礼,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杜绝在尚未形成之前。从细微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觉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孔子说,处理诉讼,我和别人差不多。重要的是一定要使诉讼不会发生吧【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
为君主出谋划策,首先应审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确立取舍标准,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显现出来。
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周武王想法是一样的。但是商汤、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的国家得以生存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覆灭了。
原因就在于商汤、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本身就是一个大器物,安置这个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把它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
治理国家与放置器物没什么不同,关键在于天子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商汤、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子孙相传数十代,这是天下人共知的;
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就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
现在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仪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去观察分析呢?
君主的尊贵,如同大堂,群臣好比堂下的台阶,百姓如同平地。如果有九层台阶,大堂远离地面,那么大堂就显得很高大;如果台阶没几层,大堂就很低矮。
高堂难以攀登,低矮的大堂容易受人践踏。所以古代明君设立等级序列,从公、卿、大夫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级分明。天子凌驾于序列顶端,所以天子的尊贵高不可攀。
感思: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方式中,礼仪、法令、教化和刑罚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1.礼仪: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礼仪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它强调预防,即在恶行发生之前进行引导和约束,通过教育和感化使人们自觉遵守规范。
2.法令: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强制性手段,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强调惩罚,即在恶行发生后进行制裁和纠正。
3.教化:教化是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它强调内在修养的提升和道德自觉的形成。
4.刑罚:刑罚是治理国家的严厉手段,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它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罚。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商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但后期由于统治者奢侈腐化、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礼仪和教化在商朝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加强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秩序,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其“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朝注重礼仪的教化作用,通过制定详细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周朝也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周朝的统治时长说明了礼仪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相辅相成关系。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其法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朝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秦朝在治理过程中忽视了礼仪的教化作用,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说明治理国家,单纯依赖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礼仪的教化作用,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古代帝王在治理国家时,往往会结合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既强调德治的感化作用,也重视法治的规范作用。这一思想在现代治理国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