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认知会影响他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角度与深度,人都受当初发芽时的土壤环境影响着,因此认知的局限性非常大。
最近我在践行《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上的内容,有一段关于看待“学习”的事,书中作者说没有明确学习目地的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作者从不“学习”。他会阅读课本,复习笔记,也会做作业和各种练习,但是从来没有进行所谓的“学习”。如果没有明确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去不停地“学习”,实在是对宝贵时间资源的浪费。所谓“学习”得多,未必收获得就好。总是试图多‘学习’,但总是感到收获少。这就好像总是做出一副吃饭的样子,但是吃下去得不多,消化得不够,吸收得也不好,如此这般学习效果怎么可能好呢?”
当初读到这里时,我对这段话意思不是很明白,(也是因为自我认知的原因),后来也就渐渐忘记了这段话。直到后来我不知所云的学完统计学后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精髓。
我的统计学是一时兴起自学的,闲来无事觉得多学门知识也是好事。书上有很多图表和概练,知识点也很多,当初学的时候基本全靠死记硬背,学完后脑子里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反正就是大概懂了,而且容易忘记的那种状态。以前我学东西尝尝也是这样,感觉学的不牢靠太表层了。
当我弟二次拿起《如何高效学习》复读时,过去的疑惑以及没明白或者说理解不够深入的语句,此刻确豁然开朗,原来我的问题出在应用上,那句关于从不“学习”的话,原来精髓就是学有所用。
起初刚看书时对于这段内容只是肤浅的认识,就好像你识字,但是把文字串联起来后对它的理解就变了,或者说不够透彻,毕竟那么多年的校园生涯我们都是这么过的,固化思维很严重。原因就出在这个应用上,也就是所学的目地,带有企图心的去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明确学习的目的后去掌握它,因为学的东西犹如生存技能马上就能用上,要立马放在现实生活去检验它,这样去学才能更深更快的掌握知识。比如我要学绘画,因为女朋友生日时我要用一张我画的画像给她个惊喜,我想学英语,因为核心科技掌握在美帝手里,我不愿等翻译的二手资讯,想一边学一边去深入英语世界。明确目的后的边学边去应用,事物作为应用样本立即就可以学以致用。
作者建议用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建立一个大约需要1~3个月完成的项目,从而逼迫自己不断学习、实践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自我教育来说是有用的练习,特别是在没有什么知识结构可以指导时。
当然最后我会把统计学应用到自己的每月消费,日常时间支出上去,让这个知识从书本上走下来,缝合进我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