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理解与需要

一个人从一张白纸般的孩子长大成独立的人,其实从呱呱坠地起,他本就不是孤独的。

它还不会说话,却会吮吸张嘴,至少知道饿了哭泣,直到母亲的到来——那是妈妈理解了它的需要。当它饱腹满足了,妈妈也感到了婴儿安静温和了,疲惫的相互依偎着——这是生命最原始的幸福。

渐渐的,婴儿长成了幼儿,它开始爬行、直立行走,开始有喜怒哀乐,开始理解身边人的表情言语,开始有自己的需要了。开始有喜欢的东西,从孩子的抓周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可能不准。

孩子最初的相处都是在妈妈的怀里,在家里。所以出现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原始本身属于这孩子的家庭,这个家庭里不管是打打闹闹还是争争吵吵,都系于父母相处的爱,母子相连的爱,最终孩子将这份爱升华延续。在孩子身上,人们总会看到父母的影子,对吗?

再渐渐长大,孩子不再只满足于家庭环境,他们看到同龄或年纪相仿的孩子会更加来了兴趣。开始模仿学习,开始去学校,在学校里共同生活成长,有了竞取,有了追求,有了满足感成就感。而此时,父母渐渐也有了期待,期待自己的孩子更优秀。这一系列的过程啊,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其中的苦乐!就像曾经一位老师说的,去参加高考吧!考了的与没有考的都不一样!确实不一样,只有参加了的才会真正明白!有豪言壮语为证!人生能有几回博!而这其中,父母与孩子,相处与理解,各自需要,追求与认可、实现与价值……相互交织着,考验着——理解的平衡天平。

其实,个人的需要并不是全部满足了才是成功,或者有些成功本就是动态时间的最佳呈现状态。比如球场上的MVP,还有最佳辅助,等等。

努力吧!理解吧!假如我是那个孩子,假如我是那个妈妈,假如我是那个老人,假如我是你——

我想我能理解你的需要,我们能够好好相处。我的肉体与我的心儿,我的生活与孩子的生活,我的生活与长辈的生活还有与朋友同事的相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