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三:
学会改变自己
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流走了,这段时间有些迷茫,或许是自己的工作状态与阅读状态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样子。今天再次捧起这本书开始翻看,在反复间,骤然觉得自己确实落后了。
一、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
新基础的学习主要包括“理论学习、现场学习和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三种类型,新基础的学习更是学——思——行螺旋提升的学习。而自己也确实落进了书中所指的“思维定势”中:
1.教学多依赖教参,优秀教案集,过去的备课笔记;
2.一堂课必须把教案做完,哪怕下课铃已经响了,也不愿意紧急刹车;
3.教案上怎么备的,不管课堂上发生什么情况,都要把局面想办法扭转到预定答案上来;
4.听学生的回答只选取和自己备课相关的内容;能提供正确答案的“明星”学生总是上课教师关注的焦点……
想想自己上过的那一节节观摩课、研讨课……皆落入了这样的境地。真的是非常有愧于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追求。就拿明天要上的90学时研讨课来说,这课原本是给三年级孩子上的绘本写作课,这也是2016年9月份磨好的课,但当时正好针对的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又恰巧是刚上完单元的训练重点呈现,当时的设计觉得非常完美,课上下来,在场的老师也觉得精彩。然而今年上半年,由于语文习作培训需要这样的课,我便用了二年级下册的孩子来进行教学,因为关于“提示语”在前、中、后的标点使用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二年级学生真的非常难,于是在课前我还是非常不放心地去渗透了一些知识点,如“提示语”是什么,如标点的了解,如语句反复的查找技巧……当然课上的很顺利,因为之前的铺垫,孩子们也学得很快乐,但我还是对自己40分钟的课堂把握能力非常担忧。如果这是一节比赛课,如果这是一节不可以事先接触孩子的研讨课,那么我如何面对二年级的孩子来上这样一节绘本写作课?是不是原本的目标早就不适合于这一班孩子了。
今年刚接到任务时,一直以为可以用三年级的孩子,但前天一看安排,是给了二年级的孩子。那么我是否就该结合刚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改变教学目标,晚上,我一直在改一些教学的环节,试图将要求降低,以更好地合适二年级的孩子。我期待明天的现场检验。
二、改变自己的“畏难与疑虑”
在近两年的实践与学习中,自己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班里的活动也随着多了许多,以往的家常般的公开课,现在的家常般的出差,让班级的孩子开始有些静不心来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于是,总会有同事提醒着我,要注意学习成绩。我深知学业成绩一定是重要的,但这与我的实践是不相矛盾的,它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相较于拔尖的成绩,我更看到了班里孩子的承担与共进,还有善良与互助。其实我也犹豫过,因为少部分家长的不理解与现实看到的暂时的退步,我甚至还怀疑过自己这样做是否合适?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走进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时,才会发现其实还是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核心。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是基于学生所需的,是基于学生所学的,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它是全面且全程的。
记得雷所曾经对我说:“一个人如果学会刻意的学习,那这个人一定发展的很快。”或许这一段时间,我的纠结与茫然,担忧与不自信会成为我接下来再次起步的动力。努力让自己学起来——
1.学“理论”:成为会反思的人。
2.学“做事”:成为会创造的人。
3.学“做人”:成为生命自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