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冰雪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门下弟子们,谁算是好学的啊?”孔子答道:“有个颜回,这个弟子超好学的,不迁怒,不贰过。可惜他早逝了!现在没有了,再没见过这么好学的人了。”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人。比孔子小四十岁(或说三十八岁)。孔子弟子中之最贤者。不幸很年青就早逝了。他约十三、四岁就拜孔子为师,终生跟着孔子东奔西突,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次逃难,孔子以为他死了,正在难过,结果颜回突然回来了,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不过,颜回还是先老师去了,孔子非常难过,哭恸不已,连说:天丧我、天丧我!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就是颜回,称赞他最多,赞其好学、守仁,有安贫乐道精神。
颜回在学习上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终日乾乾殚精竭思,住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应该是对健康不利的,他去世之后,孔子和师兄弟们都非常难过。颜回清贫到逝后竟无力承担殡葬费用,其父亲颜路四处筹措、还请求孔子卖掉他的马车,孔子答复此于礼不合,没同意。师兄弟们最后还是厚葬了他。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有曰三不朽——“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就是对他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躬身践履中,三月不违仁,间隙不违仁,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终身不违仁。
譬如具体体现之一,颜回留给后人的“不迁怒 不贰过”,即是儒家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佳体现,亦是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不迁怒如镜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养心至此,始见工夫”。朱子《论语集注》解释说:“迁,移也。贰,复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平常人一出错动辄就是迁怒于他人,或不思悔改又陷进老坑里。颜回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是“从心性入门,从修身致力,从‘过勿惮改’起行”。
所以,阳明先生在《传习录》回复弟子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一章该怎样理解?——王老师回答说:“子贡多学多识,在见闻上下功夫,颜回是在内心下功夫……”
所以,钱穆大师曰: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仅在言辞问求解,则乌足贵矣!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称颜回之德。
朱子曰: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
《论语义疏》曰:学至庶几,其美非一。今独举怒、过二条者,盖有以也。为当时哀公滥怒、贰过,欲因答寄箴者也。
蕅益大师曰:无怒无过,本觉之体;不迁不贰,始觉之功。此方是真正好学。
《论语集注》曰:张子曰:“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子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学之道奈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学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而已。然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若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者,则其好之笃而学之得其道也。然其未至于圣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矣。”
《论语集解》曰: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渊任道,怒不过分。怒当其理,不移易也。不贰过者,有不善未尝复行。
《周易》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中庸》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论语正义》按:“当未择时,不能无过中之失,及得善而服膺,弗失,所以能不贰过。此颜子思诚之学,以人道合天道者也。”)
刘宗周曰:学,莫要于治心。心之体发而为喜怒哀乐,各中其节。心有不存,而七情先受其蔽矣。七情之蔽,惟怒易乘。故颜子之学,于惩忿得其大者。颜子学以克己,直能克去此血气之私,而毫不妄溢。薛文清公二十年治一怒字不尽,以是知克己最难。学者且就当境,痛加惩创去,久久自有得力处,正不必妄希高远,而以绝学窥圣贤也。
邓定宇曰:此非闵宪以下学问。颜子心常止,故不迁;心常一,故不贰。刘宗周按:愚谓心本常止,而不能不动以怒,故就怒时求止法,曰“不迁”;心本常一,而不能不贰于过,故就过时求一法,曰“不贰”。此正复性之功,最真切处。
《思辨录》曰:不迁怒正颜子正心功夫到处。凡心最忌有所,有所便不正。迁怒即所谓有所忿懥(zhì)也。喜怒哀乐者,惟怒最易有所。故颜子不迁怒,孔子称之以为难。
《四书反身录》曰:学所以约情而复性也。后世则以记诵闻见为学,以诵习勤闻见博为好学。若然,则孔子承哀公之问,便当以博学笃志之子夏、多闻多识之子贡对。夫何舍二子而推静默如愚之颜氏为也?可见学苟不在性情上用功,则学非其学。性情苟不得力,纵夙夜孜孜,博极群籍,多材多艺,兼有众长,终不可谓之好学。
江谦曰:孔子称颜渊好学,即在不迁怒、不贰过。颜渊死而叹曰“今也则无”,可知博极群书,身兼众艺,而不免于迁怒、屡过者,不得谓之好学也。孔子正学,止是从心性入门,从修身致力,从“过勿惮改”起行。
钱穆曰: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仅在言辞问求解,则乌足贵矣!
程树德曰: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语》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不揣其本,而惟务其末,呜呼!此后世之所以少治而多乱,而古今之人之所以不相及欤?
【本章书目】
《周易》《中庸》《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点睛》及补注、《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会笺》《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正义》《四书反身录》《思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