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 见证更令人动容的奥运精神
拼搏与顽强
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披荆斩棘的哥哥
慢慢地补热点热评
不想让他们转瞬即逝
也不想以后的文章或者造句
提到身残志坚
却只会写贝多芬与海伦凯特
2021年8月24日至9月5日,历时14天的残奥会落下了帷幕。时隔16天,中国红又再次飘扬在日本东京的赛场上,以断层式的奖牌展现无与伦比的精神与力量。在这背后,是他们,251位运动健儿,与教练员、工作人员、竞赛辅助人员186人,日夜奋斗而来,生命不止,自强不息,拼搏不休!
郑涛,无臂飞鱼。
2016年9月9日,获巴西残奥会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金牌。
2021年8月27日,2020东京残奥会游泳比赛男子50米蝶泳S5决赛中,郑涛以30秒62的成绩夺冠。
2021年8月30日,东京残奥会残奥游泳男子50米仰泳S5级决赛,郑涛以31秒48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9月1日,2020年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郑涛30秒31获得金牌,并打破残奥会纪录。
“有梦想,时间到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
无臂的他,只能靠咬着引导员的毛巾入水。而后,在水中遨游。最后,用头撞壁,夺冠。
究竟要付出多少个日夜,才可以游得超越正常人的速度?究竟要付出多少的毅力,才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纪录?究竟要熬过多少的岁月,才可以为自己插上隐形的翅膀,飞跃无垠的海洋?
获奖历程的艰辛,或许只有他才能懂得。但他的顽强,我们有目共睹。
令我最为动容的是他用头撞向终点白壁的那一刻。教练熊小铭说,训练时让他不要用头触壁,因为非常疼,看着都心疼。但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用头触壁,每次的成绩就不准确,让我不要怕他疼。
我想,这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准确,更是郑涛内心的发声。一次次撞壁,是对比赛的致敬,是对生理缺陷的突破,更是对命运的叩问呐喊!
他在水中冲向终点线时,你看到了吗,四溅的水花终究成为了他的翅膀。
永远相信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尔飞!
还有一支队伍,冲进了四强,赢得赞声一片——中国盲人男子足球队。
2017年盲人足球亚洲锦标赛,中国盲人足球国家队在决赛中以2:0战胜伊朗国家盲人足球队获得冠军。
2018年6月18日,盲人足球世界杯,中国国家盲人足球国家队以2:1的成绩力克劲旅俄罗斯队,获得季军。
2019年10月6日,盲人足球亚洲杯,中国国家盲人足球国家队1:0的成绩力克伊朗队,获得冠军。
他们佩戴着不透光的眼罩,一个搭着一个人的肩膀,拉着引导门将的手臂入场。由于看不见队友,他们只能听声判断队友的位置。
我们可以试一下,闭眼行走不仅难以保持直线易摔倒,更多的恐惧来源于无光无声的内心。他们的配合度要求也许没那么高,但是每一次的带球出发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一切可能。
勇往直前,纵使身旁空无一人,只有耳畔传来球场上飒飒的风声和无尽的黑暗,也要带球越过一道一道的防线,踢进球框。
他们,被称为“球场的舞者”,因为他们的运动轨迹,但更因为他们身上有着顽强不屈的韧性。
漫漫黑夜,他们曾追逐光亮,但此刻,他们本身就是火炬,从不等待光的救赎,只待发令的那一刻,便划破长空,点亮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黑暗从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无光,可怕的是不愿自我燃烧。我永远无法改变已成结局的事实,但我仍可以凭借不屈的意志,燃烧无悔的人生。
举重冠军谭玉娇,早早训练为家中补贴家用。独立苦涩的生活无法压垮她,只能让她变得更强。错失北京残奥会,那就来年再战。
“所有的困难都从四面八方来袭,让我不知所措。我决定要走出来,我要寻找突破口。训练还是要继续,因为人生的路只能向前,不能停滞。有了前进,就有改变的希望。”
还记得《人生第一次》上班一集中,“云上的客服”向我展现的残疾人努力生活的一面。
有一位女孩因轮椅的不便,需要管理人去接她。二人碰面时,管理人与她一点一点地挪动,翻身,没有停下的鼓励,没有停下的移动,最后成功坐到管理员的车上,没有一个健全人的帮助。
寸步的努力,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对生活的努力,是纵使行动不便却未丢失信心的倔强。我想,或许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去追去生活的美好。
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而来的精神,被他们深深地刻进骨子,镌入灵魂,熠熠生辉。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