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
太喜欢田希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后记中的几句话语了:
《阿甘正传》中有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班主任工作亦是如此,运气好,学生听话、纪律好、家长配合,班主任工作就好做,省心,各项评比拿好成绩,班主任整天偷着乐;学生不听话、整天惹是生非,家长找老师茬,班主任就有操不完的心,处理不完的事故,晚上还会被噩梦惊醒。
所谓的成功人士,只不过比平常的人,多做了10%,超前了10%。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记录。即48分钟,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
于是我必须让自己再次审视自己面对这班孩子的心态,我并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喜欢,更不可能让每个家长满意,但我可以做的是多用理性的思考来面对我的班主任工作。
放假前,校长让我推荐三本书给工作室的成员,我下意识的选择了田希城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李家成教授的《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
假期一开始,事儿总是特别多,所以看书的时间也变得零碎,便选择了田希城老师的小文开始看起。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是想着是否与我研究的财经素养有所关联,这两天细细碎碎地看完了一辑,真的是通俗易懂,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成的,越看越感受到三年前李教授对我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他说“我们所提的财经素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班级中的奖励币或智慧币,那些最终只不过是班级管理的一种形式罢了……”李教授并没有继续深入地说下去,而我说实在的,在实践的两年半时间内,对于财经素养的理解还是模糊不清的,我知道不是平时管理中所指的奖励币、智慧币,而应该是让孩子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对家庭或自己个人的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规划,在此过程中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看了田希城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真的感受到了巨大的不同:
管理中的“经济学”是为班级管理服务的,就如前言的“这么管,没乱班”一样,更如第一辑的导语所说:“班主任,需要借助外界的奖励和系列活动,激活他们学的动力。减免作业、作业拼多多、奖励班币、“理财”等措施,应运而生,让他们把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而财经素养又指什么呢?从经合组织的定义来说:财经素养是对财经知识和风险的认知和理解,并具备运用这种认知和理解在各种财经情境下做出有效决策、促进个人和社会福利增进、能够参与经济生活的技能、动机和信心。财经素养不仅包括对财经知识的理解,还包括经济生活中所需技能的获取和价值观的树立。
这样对比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前者的“经济学”仅仅是为了班级管理服务的,无论是让学生学起来、纪律好起来、学生动起来、班级暖起来,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班级,更好地促进学习。而我们所研究的财经素养更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小开始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合理规划,在一定真实社会环境中选择并使用一些金融产品完善个体的金融格局。一个更倾向于班级的管理,一个更注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那么由此看来,我们的财经素养的提升应该从哪些细节处或哪些落脚点来实施呢?从我的实践来看:认识货币?学会支付,包括虚拟支付?尝试用自己的体力脑力劳动来换取班级活动经费?对父母对于自己的投资做一个合理的评估?买卖货物过程中的比价或价值评估?……但这些都还比较琐碎,不够形成线状的研究思路,还需要再进行思考……
写在后:
我想给自己重拾一个阅读的任务,每天无论字数,无论时长,都要进行阅读的记录,工作时也需要有教育的记录。我期待我如往常般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