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的某天,我开始了第四单元的课程,这一单元是想象为主题,最怕这样的课堂,感觉不知道如何开始,万一开始又收拾不住。但是出乎意料,这篇课文讲完,孩子们却给了我满满的惊喜。
第一课时,我主要处理了生字,初步指导了课文的朗读。
第二课时,便是课堂的重头戏。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彩色铅笔画出的梦;能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相关段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第一个目标正是第二个的基础。我采取分小节学习的方法,每一小节我都让孩子们先朗读,再想象,再有感情朗读这样的过程去走入“彩色的梦”中。比如第一小节,当孩子们读过第一小节之后,我就问孩子们:“铅笔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你觉得他们可能聊什么呢?”有个男孩子立刻举手说:“今天要写什么字呢?”,我又接着追问:“这是✘✘的铅笔说的话,你的铅笔会说什么呢?”“主人,放我出来,我要给你画画!”“主人,你今天要我帮你画什么呢?”……各种各样的答案就出来了,我感觉到惊喜,孩子们气氛也很活跃。接着第二、三、四小节的教学,我延续这样的氛围,不断地给孩子设疑,也不停地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小鸟唱的歌肯定清脆又欢乐”“梦里的天气很晴朗”……这样令人惊喜的语言就这样不断地出现在课堂上。
而如何让孩子也想象自己彩色的梦,并且仿照课文的形式写出来呢?既要展开想象,又要写出小诗,听起来似乎很有难度。但是我循序渐进,给孩子分解成几步,发现他们竟成了小作家。首先在学习第二小节时(脚尖滑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一得—透—明!),我就让孩子除想象外,也注意回忆生活。我问孩子们:“现在正是春天,在你身边的美景有很多,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身边的美景吗?什么样的什么东西,是怎么样的?”,这时孩子们便有了“春天的桃花,粉了”等句子的创作。前奏已经谱好,我把这个过程分为四步:①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想用神奇的彩色铅笔画些什么?②朗读课文第2、3小节,任选1小节,仿照句子,把你刚才说的写一写;③小组之间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④班级展示。相对应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鼓励每位孩子,特别是当平时语文能力偏弱的同学停笔不前时,我告诉他们:你写得很好,继续写吧。他们便更坚定地写下去了。从句到段,加上充分的鼓励,小诗的创作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节课也在令人惊喜的原创小诗中完美地结束了……
孩子们把想象的翅膀插上了,其实,他们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呢?
为什么有那么多令人不满意的课堂,我总抱怨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呢?我大概从这节课上明白了些原因。
课堂上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比起说得好不好,孩子们要爱说,敢说,能说。而大多数老师总是从课堂秩序入手,怕孩子说,因为要控制课堂,所以给孩子们太多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实际上也已经形成了孩子们的观念,他们自己就认为:我不能乱说。可是,没有任何事是完美的,课堂也没有对与错,没有一些牺牲,就得不到你想要的目标,所以老师们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要明白,而这个问题不如先转化为孩子们想要什么?
老师要成为一个气氛制造者。不可能我置身事外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你不把氛围铺好,孩子们根本不懂怎么成为主体。气氛制造要做的功课可比只讲知识要多得多……
最关键的是老师的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当我们精心备每一堂课,每一堂课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像这节课一样好。可是大多时候,说句真心话,我只是在备教案,备课件,而没有备文本,备学生。学校这个地方,我们总是容易偏离轨道。我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备课之余去处理事务,而我经常被动地成了处理事务之余去备课……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理想,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失望……若理想能照进现实……
附上孩子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