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钟爱文字之心不死,老而弥坚。文字之美是从童年背诵唐诗开始感受的,虽然对诗意懵懂无知,却觉得其音律、韵味、意境特别美,有“美若天仙”之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本人就认为很美,但当时未读书,哪里懂其真味?也就囫囵吞枣,“鹦鹉学舌”罢了,只是读起来抑扬顿挫,押韵上口,背起来兴趣盎然。唐诗确像家乡的美少女,听她们说话唱歌,看她们跳绳打闹,品她们刚烈如火或温婉如水,但要说真“读懂”了她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肯定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也像小时候看到天上的明月,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还坐着一个人,晚上我走月亮也走,除了奇怪也并未想出一个所以然一样。 小时候读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当时并未真读懂,特别是“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之句,喝酒就喝酒,干嘛还邀明月?还成三人呢!而且还永结忘情之友,共游云汉银河。后来几十年来慢慢品味,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三月“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春暖花开,也湿漉漉的,所以家乡的女孩似三月,唐诗也似三月。“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或许有人会说,图片、绘画、摄影不比文字美,有价值?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司马大命》拍卖成交价2.3亿元。但本人还是喜欢文字之美,对感观有直接刺激的图片、绘画不是不喜欢,但觉得徐悲鸿的《八骏图》并不比刘禹锡、李白、杜甫写的诗更好看,更耐读,更沁人肺腑,更让人醍醐灌顶,脑洞大开,更受美的熏陶,更陶冶情操。当然,萝卜白菜,各人所爱。骏马飘逸,形态各异是美到极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不同样美到极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景致能用绘画表达出来吗?恐怕最顶级的画家也不能胜任,或者说原汁原味地表达诗意来。 中国文字本来很美的。只是如我等愚顽不堪的人把美如画的文字弄丑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写出很美,很峻,很柔,内涵蕴华的文字来确实非常不容易。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他说“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人生也如此,你如果认真对待,走好每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反之,非常潦草地书写自己的人生,歪歪扭扭,则肯定是路越走越窄,荆棘丛生,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