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回日本后,山本耀司开始在母亲的裁缝铺里帮忙做事。
“做衣服来卖,对我来说是一门很严峻的实践课。 批发来的进口布料堆在店里的架子上,一边向客户展示“这种印花,适合做这样的款式”,一边画图并提出建议。一个从巴黎回来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从设计到剪裁直到量身缝制一手包办,让店里的生意一时很红火。 ”
“我喜欢的是剪裁,即通过不同的裁剪来创造轮廓造型,使之呈现面料本身的质感,充分利用布料的特质来展现服装的个性。那种只强调花色的印花布料,对我来说无甚意义。不过,跪在女人面前为连衣裙的裙脚扦边,再难一点的也就是收妥腰围,这种工作虽然很辛苦,却很赚钱。”
一边在母亲的店里赚钱,一边准备自己的成衣公司,他的好朋友林五一君加入他的成衣公司,担任销售和市场职务。
“成衣与定制服装的不同在于,由于是面向未知的多数消费群体,你做出了自己想做的,却不知道是不是会被消费者接受。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工作。 林君将我做的衣服装上卡车,跑遍全国的专卖店和精品店去推销。我有时也会一起去,深知这是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林君因为过度操劳,患了胃溃疡,吐血病倒了。 ”
“后来有一次,我在设计生产一百件服装时,将其中百分之八十做成了风衣,而且是宽松款式的。在当时,几乎没有宽松款服装。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擅长制作插肩袖等变形的袖子,所以就做了些自己拿手款式的风衣。也许是因为新颖,我记得从外地来京的资深女性买手对我说:“你的时代终将到来。””
订单越来越多,山本耀司萌发了办时装秀的想法,此后,山本耀司的服装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大卖,因为没日没夜的工作,他对当时服装以外的其他几乎没有了记忆,那段时期也被山本耀司定义为“消失的十年”,同时他的衣服已经卖到了日本的各个角落,于是山本耀司对员工说:“去巴黎!”
山本耀司开始的想法是,能在巴黎开一家小店就行,没准有几个巴黎怪人会喜欢他的设计。结果,没想到,他的秀场人满为患,买手们蜂拥而至:给我们看看成衣,我们要买!”
然而同时,日本生产的vtr,照相机汽车等大量出口,导致日本与美国和欧洲产生了贸易摩擦,美国人甚至大声宣称,日本的车他们坚决不会坐,美国时尚届也对山本耀司说“goodbye”!法国时尚届评价他的衣服“像遭遇了炸弹爆炸一般破败颓废的服装,让你似乎看到了世界末日。” 他们都开始对山本耀司说不!
然而,山本耀司却是并不刻意去迎合和对接西方审美,他依然凭着自己的喜好,并尝试打破更多的约定俗成,做出了自己喜欢的服装,这一切的反对声,反而成为了督促山本耀司不断进步的动力。
后来,山本耀司的衣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因为他的衣服被贴了独立女性的标签,女人们对买他的衣服有点小忌惮,山本耀司于是突发奇想,要做配套的男装,让男人跟女人一起穿上山本耀司的“威武”装,让他们成为登对的特立独行的男性与女性,于是山本耀司的男装也开始大行其道。
后来,山本耀司给个性导演北野武的电影做衣服,给世界著名芭蕾舞演员做衣服,衣服成为他生命中的生命,直到某一天,公司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一直以来,公司的经营管理我都全权委托给历任社长,并要求他们不要过问与设计相关的事情。其结果是,公司走在不断扩张的路上,在巴黎、纽约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陆续开设新店,一系列的投资导致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而我收到的报告只报喜不报忧,虽然也曾略有怀疑,但我还是没听过任何负面的报告。 我对记者们说,我就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没穿衣服的皇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