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回老家,无网络的半天,读了半本书。
因为只带了这一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睡前,桐也读了一会儿。问她感受,答曰:“妈妈,我建议你好好看看,看看人家的妈妈是怎样做的……”我开玩笑说:“重要的不是人家妈妈怎样做,而是人家有个怎样的孩子。同样的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五六十个人却程度不一,为啥?”当然,这只是对付孩子的一套说辞。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社会,不应只有“别人家的孩子”,也应该有“别人家的父母”。
这个时代,再不是曾经那时:父母大多没有文化,靠体力劳动维持生活,仅能供养孩子的吃穿,教育是简单的环境影响,学习是单纯的学校上课和完全的自觉自悟。
在竞争激烈而残酷的今天,孩子们失去了很多自由玩耍的时间,也享受了诸多现代化生活的舒适和信息多渠道的便利,也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与选择。所以,教育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一生的导师;所以,每一个优秀的、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优秀的妈妈(爸爸)!
教育孩子,关键在态度和方法。所谓态度就是你愿不愿意真的用心并且坚持参与这个生命的成长,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教育就是陪伴”!“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是潜心思考探索的,是可以借鉴变通的,是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
作者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高考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所以我们认为她的经验都属于“成功经验”。其实不然,她也因为图便宜图近而选择了一所幼儿园,导致女儿出现心理问题,然后她才坚定了要“择名校”的信念,竟然还上演了现代版“孟母三迁”!她也曾经因生活窘迫买不起书而带女儿去书店“蹭书”,买“旧书”;她也有过急于求成给女儿报奥数班致女儿丧失学习信心的失败经历;她也曾经为女儿偏科而寻求原因和良方……
所以,无论你的孩子现在如何地让你不满意,请都不要埋怨不要着急不要放弃!可以换个角度来想一想:孩子没有学好是不是我没有教育好?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很欣慰的是在今天的阅读中,我发现自己有些想法和做法竟然和作者完全一样!很欣慰的是在今天的阅读中,我寻到了两个方法,一个准备在桐桐身上试用,一个准备开学后在教学中试用!
明天继续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