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分享。沉淀自我的方式是读书,锻炼自我的方式是实践。昨天晚上的精品小组读书会,我们学习的是第七章——第四阶段结束的解放这一小节。读书摘录:
解放——为了能够成功地结束治疗,个案需要使自己从病态的客体关系中解脱出来。更确切的说,个案需要挣脱那些在过去与自己形成病态联结的那些人的束缚。这一直到现在才成可能,因为那些在“坏自体”形成过程中起着工具作用的人,现在同样是个案体验“好的”感受的那些人。“解放”等同于放弃自体“好”的部分。同时也放弃自体“坏”的部分。
为了使个案能够让重要的客体关系成为过去,就需要有一个代替客体来使这种事情发生。但在个案的大部分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客体。没有任何内在客体会对个案这样说:“你是好的,你是有价值的,你是尊贵的。”当任何含有这种潜能的关系形成时,个案的投射性认同的腐蚀效能都能破坏它。结果就是,个案无法与他人形成一种持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案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就可以感受到被爱、被接纳。
治疗显著的改变了以上的这种情况。现在,个案拥有了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不仅要帮助个案处理内在客体,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本身还要成为其中的一个客体。通过使自己成为个案投射性幻想的一部分,并重新整理随之发生的关系情节的结果,治疗师就成了个案内在世界中一名强有力的、新的存在实体。治疗师因而成为个案内在反抗力量而其作用。这股力量个能够使得个案能够与先前存在的破坏性的客体关系斗争,并最终解放他们。
实事求是地说,个案永远不放弃他们内在的客体。并且直到个案去世都是他们的一部分,但是治疗师的内化以及他所提供的安全感使得个案可以体验到早期客体中先前被分裂的那些部分。在早些时候被体验为全好或全坏的内在客体现在被体验为是好坏兼具的。个案需要解放的是被高度极化的内在表象培育出的局限性观点。
“解放”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宽恕,意味着能够将内在客体体验成可能会犯错误的客体,并且能宽恕其缺点。个案需要将他的早年扶养者看作是有缺陷的人,这个人由于自己本身的缺点,而不能让个案处于一种非操控的关系中。除非宽恕自己的内在客体,否则就会发现自己要宽恕自己也是不可能的。
现在,治疗师越来越关注宽恕在解决苦难的残留感觉中所扮演的角色。约翰逊指出:“在治疗中,最后的且必要的步骤是宽恕:宽恕已经发生的事,宽恕正在发生的事,宽恕仍有可能发生的事。”治疗师需要向个案指出这个方向,这样到治疗的第四阶段接近尾声时,个案便可以宽恕其早期客体。个案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客体的所作所为而宽恕他们,而是因为这些客体没有能力觉察到他们所做的事情可能会遗留破坏性的心理影响而原谅他们。
觉察——感谢读书与学习,让自己的觉察力有提升,因工作与家庭环境所致,我是个想事不多的人,简单快乐。昨天的一件事情,让自己当即有了些觉察,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坚定,有时会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身体告诉我答案,让自己心里感到有点堵,觉得自己有点不懂人情世故,有些事真的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所以,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应该把握好分寸,守好自己的边界,不越界。反思自己,到了这个看待事情都风轻云淡的年龄,依然需遇事不能过于随性、率直,要多些观察与思考,多些觉察与反思,尽量不让自己去介入那些无谓的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事,做好自己岂不是已经就很开心了,何必去自找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