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l 拆掉思维的墙 (二)

      看了上周小斤的感想,大家有没有很想看《拆掉思维的墙》的冲动,这本非常值得看哟,大概一周就能看完,不会花费你太多时间的。话不多说,那接着上周的那篇,咱继续说说我的思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掌控者和受害者

       看了受害者和掌控者的一章,受害者被外界环境影响时,表现出委屈脆弱的一面,总想博得同情,自我逃避,而掌控者,虽然外界环境时刻对他产生影响,但他不被外物所累,直面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两种心智模式截然不同。

       开始我很自信,相信自己肯定是掌控者模式,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一向自己独立解决,不过细细读下去,我身上也存在着受害者的种种现象,在很多人面前不够自信,倾向于表现出弱弱的感觉,博得同情,

       受害者喜欢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我有时会去看悲伤的电视剧,或者听悲伤的歌来寻找心里的认同感,有时候甚至很喜欢那种拨开伤口的痛。

       确实我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自己的决定,有的时候,一开始我就已经做出自己的选择,跟别人讨论了一翻之后,就容易被别人说服,事后又后悔,这也是受害者的表现,

       做一个掌控者,就需要掌控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不被外物左右,一个人并不是什么都能掌控,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人要么掌控,要么忍耐,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么按照自己的内心掌控那么一小部分力所能及的世界,脱离受害者的心智模式,做一个掌控者。

       做一个掌控者,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双赢模式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长大,最终长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很高兴又能了解到两种心智模式——

父母爽,我不爽

我爽,父母不爽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不爽”模式中的我就会自暴自弃,过着一种失败的人生,父母见到我人生失意,自然也会不开心,天下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不得意,不都是想要他开心快乐的生活,不过在一开始,他们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孩子设计出他们所以为的能让他们活得好的生活轨迹,可结果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

       而,“我爽,父母不爽”的那些人,尽管一开始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和父母闹的不开心,可最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幸福,父母也会欣慰,父母会真正的快乐,这就会呈现双赢的局面。

       所以说,自己是人生的第一负责人,父母以他们所认为的方式关心你,但他们最最想看到的是你开心,担心你走歪路,在生活的一开始,就应该认清自己心里最想要的,从心出发,尊重父母与他们沟通。

幸福是一种转换能力

      幸福是一种转换能力,社会系统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求,内心系统将生活需求转化为心灵价值,暂且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能否感受到幸福与他的幸福转换能力有关,把从外界获得的转化为内心所需,获得心灵的幸福。

       但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会越来越关注社会,渐渐忽略了内心的那个声音,把自己弄丢了,便失去了这种幸福转换能力,即使他赚了再多的钱,在社会上获得再多的物质资源,幸福无法转换,他的内心任然是匮乏的,他无法收获幸福。

        当我们长大,繁忙的时候总要留点时间,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将在社会上赚的的钱,赢得的权利,转化为心中的满足,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

         总的来说还是一句话,从心出发,最想要什么,便去追寻,将外界所得转化为内心幸福。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