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名沈德鸿,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3月27日逝世。
《子夜》原名《夕阳》是茅盾1931年10月执笔,1932年12月写成的,以1930年中国社会现状为背景的小说。
“子夜”是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钟的样子,也是一天中最黑,最冷的时刻。作者用此作题,充分反映了当时极贫,极弱的黑暗社会并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作者曾经说过:“小说写作必须有生活经验做基础的”,所以其不仅具文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小说从吴老太爷因双桥镇闹农民爆动来到繁花似锦、花红柳绿的大上海写起,以吴荪甫想自杀结束,中间写了以吴荪甫、王和甫、孙吉人为代表的资本家的“创业,破产”;以赵伯韬,杜竹斋为代表的买办家的发家;以朱佳英、陈月娥、张阿新等为代表的工人辛酸;以屠维岳,莫干丞为代表的新旧工人管理者;以及冯云卿,曾沧海为代表的地主乡绅的落迫;以范博文、吴芝生、李玉亭、张素素、林佩珊为代表的富贵中的年轻一代;以徐曼玉、刘玉英、冯眉卿为代表的都市女人。小说的人物众多我只泛泛列举。
小说以吴荪甫贯穿全文。
他精明,果干,盛气凌人,要为中国民族企业出力。他见过了欧美资本家,办起了自己的实体企业——家乡双桥镇的发电、粮店、典当行,在上海的裕华丝厂。并对买空卖空的赵伯韬死克到底,最后压压上了自己的全部家产。
他凶残而又暴动,为了挽回公债损失,他增加工人上工时间,降低工人工资,开除工人。在面对工人罢工时,他利用屠维岳,雇佣李麻子等打手,不择手段要求工人上工。他在面对工人的围堵竟说:“开足马力,撞过去”。
他又阴险、狡诈、冷酷无情。为了自身的发展,他创办了益中公司,利用放贷低价收回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丝帜厂等八家工厂,对于周仲伟的火柴厂却不闻不问。他们都是他的好友呀!他为了和赵伯韬抗争,收买了赵伯韬的情人刘玉英,公债管理人韩孟翔。
故事中,开始有几条线牵着吴荪的心,逐渐使其锐气削减,(1、家乡双桥镇,农民暴动,冲击了他的钱庄,抢了他的货物;2、自己丝帜厂工人的罢工;3、公债中和赵伯韬的较量;4、自己益中公司中的八个半死不活的工厂;5、工厂生出来的产品由于战争,而买不出去)最后都像匕首刺向他的心脏,使他恐慌、沮丧,不得不拿起了手枪对中了自己的胸堂。
吴荪甫由于公债上涨而晕倒在交易场时,他才知道自己失败的如此惨烈。想背叛他的人——杜竹斋他姐夫,因他的失败而大赚特赚,他所希望的光最后成了背后恨恨地捅他一刀人;他重金收买的刘玉英,韩孟翔,见利忘义,成了赵伯韬的探子,使他想到了“以怨报德”。
小说中还有一位地主,乡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冯云卿。他的命运让我不由地唏嘘——一位旧时的秀才,人送外号“笑面虎”。他在农村由放贷发家,只用一元钱钱就可以把农民的土地“合情合理”变为自己的,使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奴隶,就这样得到了二三千亩土地,靠放贷收租发家。但由于村村暴动,他来到了上海,加入了公债行列之中,但屡屡赔的一分不归,最后他在朋友建议下,抱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的狼”的想法,让他唯一孩子——十七女儿冯眉卿,献身赵伯韬打探公债消息。最后由于女儿不懂公债,而家产全无。他真是应了那句话——赔了女几又失钱。
小说从吴老爷的死,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已成了的“古老僵尸”;民族资本家在帝国主义和当时政府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像吴荪甫那样的破产结局;在连年军阀混战中,农民暴动,工人罢工浪潮中,唯有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共产党才能解救中国。
读地不深写地不全,希望广大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