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此时此刻,看到这个题目点进来的各位,大多都有一个期望,那就是找到真实的自我。在这里先恭喜有这样想法的大家,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因为你们已经在思考了。而思考过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行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行动,怎样行动最有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写下几个问题,邀各位一起思考,这将帮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困惑在哪里。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在快要毕业时,犹豫着是要继续考研学习,还是踏入社会开始职场生涯?
在工作上,是要继续留在一线城市努力拼搏,还是回到三四线的家乡安居乐业,娶妻生子?是做着父母安排的但自己却不喜欢的所谓“体面”的工作,还是用力挣脱,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看到别人的诗和远方时,是否曾有那么一瞬间也想要倚梦为马,仗剑走天涯?
在感情上,是否向周围的环境和各种声音妥协,开始相亲,甚至是迫于压力,正在和一个别人口中适合自己,但自己却并不喜欢的人交往?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这或许就是成长本身,也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靠近真实的自己。
当下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局限了。信息时代,每天足不出户就能游世界,观天下。看上去我们每天都在接收不同的资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能紧跟时尚的潮流,掌控一切。但被掌控的,其实是我们。
信息过载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被困在这些信息里,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要失去了。琐碎的信息构建了一套只会接收,不会输出的思维系统。这套系统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它表面活跃,可内在却如一个巨大的空洞,外界稍有刺激,里面就会发出来自四面八方的回响,瞬间使人慌乱焦虑。那么,如何去打破这种固有思维,找到真实的自我呢?
一、拆掉“安全感”这面墙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它的奴隶们。”
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还是爱情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安全感”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闲钱去买房,不惜借银行的钱,借朋友的钱,只为拥有一套让自己看上去体面一些的房子,然而房贷一还就是几十年。中国汉字里的“家”,上半部分是个宝盖头。追根溯源,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房屋的要求,有了屋子才有家。所以这种安全感,是历史蔓延至今遗留下来的。可现在的我们真的一定要买房吗?
明明不喜欢这份稳定的工作,想要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偏偏碍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面子,再三犹豫,纠结过后剩下得过且过,最后安慰自己,就这样吧,也挺好。这种工作上的选择,不过是一边陷在舒适的环境里不愿自拔,一边又打着梦想的幌子意淫而不做出改变。可我们真的不能够离开舒适区吗?
在感情里,总是想让对方关心,再关心自己一点。然后不断的试探,不断的索取,直到最后对方转身离开。这时便在心里说“瞧,他是真的不爱我了”。可是,这是爱吗?这不过是自身缺乏安全感的一种恐惧。尝试着问问自己 ,真的没有能力一个人好好活下去吗?
外物无法完全掌控,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就使我们不知不觉间被困在了“安全感”这面墙里。
那如何拆掉“安全感”这面墙呢?
1、小范围的冒险
特蕾莎修女有句话:“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小范围的冒险。
2、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要害一个人,让一个人恐惧、没有自信,就给他提供一个无须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安全感,这实在太有效了。而有些父母,应该就是这么做的。所以,远离那些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
3、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少看一些凄惨、恶俗的电影、电视剧吧。多和简单快乐的人在一起,看一些干净明亮的书籍,做一些无缘无故的快乐的事情。
4、做成功日志
可以养成一个做日志的习惯。这本日志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些便签。试着每天记录5件个人成果,任何小事都可以。这在日后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勇敢坚强的一面,久而久之会提升自信心。
5、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恐惧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恐惧事情本身;二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三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其实恐惧就像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去了哪里。
6、明白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回来的
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会发现能力与乐趣接踵而来。正如美国心灵女王奥普拉在2008年斯坦福毕业典礼上说的那样:“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二、拆掉“心智模式”里的墙
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举一个例子:
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已经开了3个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指,对他大喊:“猪!”“呜”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他得意的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去了。
对面的司机只是告诉他前面有猪,但是带着固定思维定式的司机以为这是一句侮辱人的话。这个例子清楚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总是会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而这个思维定式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拆掉“心智模式”这面墙呢?
有一段著名的祈祷词说的很好:愿上帝赐给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予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我们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找到那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纳。
1、每个心智模式都有局限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每一个心智模式的背后都有相对应的对世界的假定,也有着相对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凡事无绝对。人们内心的心智模式,思维方法和心态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2、努力不一定有回报
努力是不一定有回报的。要想有回报,这其中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努力和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选择不对,那么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3、金子不会被照亮,而是要自己找到发光的方法
“是金子就会发光”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一个真命题了。在当下这个时代,如果真的是金子,那么要做的事情不是等待着被照亮,而是要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
4、不是只有找到热爱的事物时,才全力以赴去做
很多人都会说,不是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我是不会全力以赴去对待的。但有时,你真正热爱的事物是需要先去做,才能够被发现。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傻傻的等待。
三、拆掉“成功”这面墙
很多人都想要走向成功,可究竟什么才是“成功”?若是和巴菲特,比尔盖茨,马云这样的人来比,那我们很多人这辈子可能都与成功沾不上什么边儿。所以,参照物不同,定义也就不同。
想要靠近成功,要先明白两点:一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复制别人的成功,但我们却可以各方借鉴,然后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去实践;二是不要总是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成功,那未必适合自己。
当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就会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因为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身边的风景。可当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就会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穿始终的幸福生活。
四、拆掉“找工作”时的墙
在写这一模块时,我想用一问一答的模式呈现给各位。
Q1、我们如何能找到一份最适合的工作?
A: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去尝试,找到内心的基准线,等待目标出现,最后全力以赴去争取。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Q2、我们应该做职业规划吗?
A:当然要做。但切记,不要做太完美的职业规划。百分百的规划,除了给自己买一个安心以外,毫无作用。理由有以下三点:
1、世界变化太快。太过完美的规划,反而会使行为受限。
2、过于明确的目标,会使我们队新机会的出现视而不见。尼古拉斯.海耶克曾经说过:“人们的时间需要规划,但永远不要百分百的规划它。如果那样,会扼杀自己创造性的冲动。”
3、The best is not yet to come。
Q3、如果一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该怎么办?
A:用尽全力,以最快的方式放弃。其实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情况,明知工作不适合,但毕竟做了这么久。为什么人们总是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做决定?经济学上称之为“沉没成本效应”。已经损失的时间和经历是沉没成本,而为了沉没成本继续投入的时间和经历,就是追加成本,最后只有头破血流。所以,适当的止损非常重要。
五、拆掉“父母都是为你好”这面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计划发展,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我这辈子把你养大,现在过得这么累,全都是因为你!”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的父母一再告诫自己的孩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全部,只要你幸福,我们做什么都可以。你觉得这是动力,还是压力?
父母为孩子苦心写好一场生命的剧本,仔细打磨,多方求证,打理好所有演出所需的明暗规则,只等孩子戴着面具,上场表演他们写好的剧本,等待他们在看台下的掌声。而孩子们戴着怨气表演,最后无法掩饰内心的难过,甩掉面具罢演。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单一、家庭压过自我的世界,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需要勇气但是绝对值得的事情。所以,要想让父母停止对你的干涉,首先,就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行动并坚持去做。这期间,父母肯定会非常生气,感到绝望,觉得孩子长大了,有想法了。可若是你继续坚持,并小有所成,父母便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直到最后,你会证明自己,同时也将获得他们的支持。
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要畏惧他们的反对,而是鼓起勇气证明自己。
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我相信多少都已经有所了悟。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墙”,而我今天提到的这几点,其实均源自于古典所著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今日,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将书中的内容梳理给大家(只梳理了最重要的几点,并不完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读来看看),就是觉得这本书真的能够帮助人们冲破一些固有思维,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人最不该被束缚的就是思想。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过与众不同的人生。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勿要给人生设太多的限,充分的去尝试足矣。
文末荐书:
1、《幸福之路》,罗素。关于什么是职业?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
2、《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颠覆思维,开脑洞。
3、《少有人走的路》共4本,M.斯科特.派克。目前为止读过的关于心智成长解读最透彻,最权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