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一夫教授、陈彦军副教授指导,王椿升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由刘嘉玮同学主讲《道德经》第七十到七十三章。
第七十章
01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02
翻译
我讲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说话有宗旨,做事有目的。只有对这些不理解,才不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更难得。因此圣人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的人。
03
讨论焦点:
既然大道这么好,为什么人们却不依道行事呢?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呢?
讨论内容:
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他的道或许是“甚易知”和“甚易行”的,然而,由于人们被利益熏心,被欲望遮住了眼睛,所以世人除了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别无他求。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的是排斥欲望和妄为,这和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在人们看来,老子的无为没有实在意义,其架构于虚无缥缈之上,过于抽象和玄远,根本无法理解;而在老子看来,自己的思想是易于理解的。面对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老子的内心自然是苦闷的。
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真正的美丽是心灵的美丽,而绝非仅指外表的华美。.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老子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但人们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要求是相同的,老子主张克服自身的欲望,以达到内心的完美,这一思想在我们身处的时代同样适用,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十一章
01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02
翻译
觉悟“不知之知”,是明白人;不觉悟“知之不知”,是糊涂人。圣人之所以不糊涂,是因为被糊涂人看成糊涂。正因为被看成糊涂,所以是不糊涂。
03
讨论焦点:
悟道人(即知者)和没有悟道的人(即不知者)的分别问题。
讨论内容:
《道德经》开篇即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主张,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道。那么,道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实践之中。庄子曾言:“道,行之而成”,其中的“行”即指社会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我们才能对道有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境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大智慧。它是一种“不知之知”,即对于超越语言表达的认知。那些能够觉悟到这种“知”的人,就是悟道的明白人;而那些不了解语言之知的局限性,即未能觉悟到“知之不知”的人,就是悟道的糊涂人。
第七十二章
01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02
翻译
民众不畏统治者的威压, 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不要逼迫民众流离失所,不要堵塞民众生存活路。只有不压榨民众,民众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之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张扬,有自爱之心而不显贵。所以要舍去后者而取前者。
03
讨论焦点:
"大威至"中威的受体是?
讨论内容:
一种解读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意指当百姓不再对君王的威严产生敬畏时,君王需要进一步展现出更强大的威严以实施统治。另一种解读则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解释为当百姓不再害怕君王的威严时,君王的地位可能受到威胁。
此外,圣人能够采取“去彼取此”的策略,即消除自爱和自重的现象,保持自知和自爱。圣人具备自知之明和自爱之心,不会表现出骄傲或狂妄的态度,而是采取中庸之道,摒弃肤浅的自我表现和自视过高的行为,重视宝贵的自知和自爱。
第七十三章
01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02
翻译
勇于坚强就会遭到杀害,勇于柔弱就能保全性命。这两种行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所以圣人也难以解释清楚。天下的大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对,不召唤而自来,安详而善谋略。天网宽大无边,稀疏而不遗漏。
03
讨论要点:
如何理解“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讨论内容: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们现在把勇敢作为一个词,而在古代它是分开的。“勇”是勇气,“敢”是果敢、决断。但是“敢”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冒昧”。所以老子这里说的“敢”,不是日常意义中积极向上的果敢、决断,而是不顾客观实际的莽撞和冒昧。这就是“勇于敢则杀”。而另一方面,“勇于不敢”表达的是既勇敢也没有超过度,符合老子一贯的自然而然的思想,顺应天道当然能够“活”,甚至长寿。所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要基于对道家无为、自然思想的整体把握,进一步分析其意义,然后看到文字背后的“精神”。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 这里的“繟”就是安然、坦然、缓慢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天道就是这样,不和谁争斗,却总是胜利;不说什么话,但总是得到响应;不用召唤谁,却都能来到;它似乎慢慢腾腾运作,却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谋划得有条不紊。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指天道就像一张网,恢恢是广大、宽广无边的意思。天道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着所有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网眼虽然宽疏,但是绝不会漏失。最后老子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作总结,不但警告人们不可盲目妄动,做出逆天的“勇于敢”之事,还包含着一个不言自明的结论: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总结
《道德经》第七十章至第七十三章探讨了道的实践、悟道者的境界以及顺应天道的重要性。
第七十章老子指出,真正的道是易于理解和实践的,但世人却被利益和欲望所迷惑,难以理解并实行道。圣人虽然面临不被理解的困境,但仍然坚守道,穿着粗布衣服而内怀美玉。
第七十一章强调了觉悟“不知之知”的重要性,认为觉悟的人具有大智慧,而未能觉悟的人则为糊涂人。老子认为,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境界,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实践之中,只有通过亲身体悟,我们才能对道有深刻的理解。
第七十二章提醒我们要尊重民众,不要逼迫他们流离失所,堵塞他们的生存之路。只有不压迫民众,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有道之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阐述了“敢“与“不敢”的真正含义,并强调顺应天道的重要性。老子认为,勇于敢者易遭杀害,而勇于不敢者则可保全性命,顺应天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此外,天道如同一张广大无边的网,虽然网眼疏朗,但从未遗漏任何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