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一夫教授、陈彦军副教授指导,王椿升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由王浩旭同学主讲《道德经》第七十四到七十七章。
第七十四章
0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焉奇者,吾将得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02
翻译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恐吓他?如果使人民真的畏惧死亡,对于为邪作恶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经常有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的任务。那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的任务,这就如同代替木匠去斫木头一样。那代替木匠斫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03
讨论焦点:
何为司杀者?何为代司杀者?民不畏死中的“畏死”又作何解释?
讨论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民不畏死是指人民不怕死亡,而司杀者是指统治者;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不畏死其中的“死”是有限定含义的死,即违反天道而死。如第六十七章“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而司杀者是指“天道”或“天网”,“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殺之”中的得,既是德(玄德),以玄德将“焉奇者”(作恶者)终结。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这个背景下,第一种观点中的人不畏死,可以理解为人们在面对自然规律和生死轮回时,不畏惧死亡,因为生死本身就是道的一部分。人们应该顺应这个过程,而不是过分恐惧。在第二种观点中,民不畏死中的“死”特指违反天道,即背离自然规律的死亡。这种死亡才是人们所畏惧的。而司杀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天道”或“天网”,它负责维护自然规律和道的基本原则。人们敬畏司杀者,是因为他们害怕违反天道而受到惩罚。而这两种观点都反映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敬畏天道,并在生活中遵循道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理解,民不畏死中的“畏死”可以理解为人们对道的基本敬畏,以及对违反天道所带来的后果的惧怕。
第七十五章
0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雖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贵生。
02
翻译
人民所以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税赋太多,因此陷于饥饿。
人民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治。
人民所以轻死,就是由于统治者奉养奢厚,因此轻于犯死。
只有清静恬淡的人,才胜于奉养奢厚的人。
03
讨论焦点:
怎么才能“贤于贵生”?“民”“上”“圣”之间的关系?
讨论内容:
“生生之厚”即为求生之厚就是求生太过,奉养奢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即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是以轻死”即贪欲过剩而无法无天;而贤于贵生的人即为“善摄生者”。那些不把生活当作唯一目标的人,反而比那些追求奢华生活的人更懂得珍惜生命。在这里,“无以生为者”指的是不把生活当作最重要事情的人,他们不那么注重物质享受和生活品质。而“贵生”则是珍惜生命,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生命的和谐。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懂得适度,珍惜生命,关注内心的成长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这种生活态度相较于那些只追求物质奢华的人更为珍贵。因此,学会适度,不把生活当作唯一目标,才是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圣人是超越了“民”与“上”的分类和对立的状态。圣人代表着一种觉悟,一种对自我和世界本质的洞察。圣人皆孩之,心态平和,没有偏见,因此能够客观地看待民与上的关系。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圣人的角色更多地体现在对道的遵循和传播上,以道德和智慧来引导人民,使人民能够自发地遵循道德规范,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圣人与民、上的关系是一种引领和指导的关系。圣人不会站在民或上的任何一方,而是以一颗平和的心去观察社会现象,洞悉民与上的对立和矛盾,并设法化解这些矛盾,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圣人要超越阶级和身份的界限,以平等和慈悲的心态对待所有人。
第七十六章
0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滅,木强則折。强大處下,柔弱處上。
02
翻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了。
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占在上面。
03
讨论焦点:
老对于“柔弱”与“坚强”的态度
讨论内容:
第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具有重柔的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柔弱胜过坚强。例如,在第36章中,他说:“柔弱胜刚强”,以及在这一章中提到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此外,在第78章中,老子表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第10章和43章中,他也分别提到了“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些言论表明,老子认为柔弱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品质。
第二种观点认为,柔弱与坚强是一种动态时空的辩证关系,并不侧重于某一方面。在《道德经》的第52章和55章中,分别有“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和“骨弱筋柔而握固。”的说法。和第2章中“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这些句子表明,老子认为柔弱和坚强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探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句话背后的寓意时,我们可以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保持柔软和灵活,而不是过于坚硬和固化。柔软代表了一种开放、包容和适应的能力,这是一种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品质。相反,过于坚硬和固执会导致生命的僵化和枯萎。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柔软和无为的重要性。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以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去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当我们学会在生活中保持柔软和灵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生命的持续成长。“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表面上看,强大和柔弱似乎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强大之所以能处下,是因为它内在的柔弱在发挥作用,而柔弱之所以能处上,是因为它具备了强大的潜力。这里的“强大”和“柔弱”不仅仅指的是外在的物理状态,更重要的是指内心的状态。
第七十七章
0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张弓舆?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损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损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焉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贤。
02
翻译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03
讨论要点:
老子眼中“天之道”与“人之道”
讨论内容:
“天之道”是指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它倾向于分散而非聚集。这种规律在人类身上体现为意识活动的规律,然而人的自我行为往往是一个聚集的过程。
有道之士或圣人能够遵循“天之道”,在行事和成就方面保持低调,不贪图名利,避免过度聚集。他们抗拒聚集的诱惑,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然法则。
“人之道”往往倾向于聚集和“使气”,如城市不断扩大,人口日益集中,人们容易盲目跟风,形成各种聚集现象。这种聚集导致了人心的扭曲和焦虑。“使气”是指人心刻意让能量流向某个方向,产生控制、寻求和画面滞留。这种行为导致人心的强大和内在冲突。而“冲气”则是让气自然汇聚,达到平衡。有道之士能够“专气致柔”,不刻意使气,让能量自然流动,从而避免冲突,实现内心的和谐。
道家哲学强调“道”的自然法则,即自然界的平衡和调和。文中所提到的“天之道”和“人之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理事物的方法。道家认为,我们应该效法自然的法则,即“损有余而补不足”,遵循自然规律,不炫耀个人成就,保持低调,从而避免内心的冲突和社会的不平衡。而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质积累和权力集中,导致人心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平衡。
总结
在第74至77章中,老子提及了“天之道”、“人之道”和“司杀者”等概念,这些反映了他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控制。否则,统治者就如同代替砍木头的高手去砍树,很少有不伤到手的人。这意味着,过度运用暴力进行统治和干预民众,最终会自食其果。这些章节着重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非人为干预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这种观念强调顺应天道,而非过度干预或强制性控制。这种思想也可以体现在对圣人角色的理解上,圣人并非通过强权或权威来引导人民,而是借助自身的道德榜样和智慧来引领社会。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自然、无为、守柔、和谐等核心理念。他认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谦逊、注重内心和谐,方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