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一夫教授指导,陈彦军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社会学院的王浩旭同学主讲《道德经》第四十八至五十章。本次讲读线下线下同时进行,共有十多位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参与,研读内容充实、讨论激烈、观点鲜明。
按照讲读程序,主讲人王浩旭根据陈鼓应注本,指出,本次研读的关键词有“无为”、“德善”和“生死”,接着他从心理学视角切入,逐字逐句分析文本,深入浅出分析老子的治国观和生死观两个主要问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和为道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一种观点认为,过多摄取知识,会蒙蔽自己的本心,进而失去对事物本真的思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认知,而为道正是遵循规律行事,不执着于特定目标。总之,第一种观点,认为为学和为道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第二种观点,认为为学和为道是统一的。
第48章研读,主讲人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指的是随着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心智逐渐丰富,而修道的过程则会有所损耗。在主讲人看来,这种损耗是指心智的简化、清空和舍弃个人意识和幻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使自己的心智得以增长,但要真正理解真相和生活的本质,就需要舍弃个人意识和幻象。在“为道”的状态下,活在真相中,将行为展现为真相,不再受个人意识和幻象的影响。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全面、无为的观察,心智能够看到内在的心理动作,从而逐渐减少心理动作,最终实现心智无为的状态,即全然观察。在心智无为的状态下,一切事物会自然地展现,不需要刻意干预。这句话“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形象地说明了无为的心态,指的是在心智无为的状态下,一切事物会自然地展现,不需要刻意干预。“取天下”并非指占有,而是获得信任,理解和融入整个世界。此时的心智没有“事”,即没有被个人意识所干扰,因此可以轻松、自然地与世界互动。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如何理解“圣人皆孩之”?一种观点认为,“圣人皆孩之”是指圣人对待芸芸众生就像长者对待孩子一样包容,对于百姓们的知见都能理解接纳;另一种观点认为,圣人就如同孩子一样,秉持赤子之心,无分别之心,纯然的面对这个世界。
第49章研读,主讲人认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中的“无心”指的是没有自我的活动,即无为的状态。而“百姓心”代表的是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常态,充满各种画面和自我意识。在主讲人看来,圣人能在这个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保持心智的清空状态。圣人善良,对善者持友善态度;对不善者也持善意态度,体现了德善。圣人能够相信他人,不受外界对圣人本身的信任或不信任的影响,保持相信他人和世界的品性。圣人虽然生活在充满混乱和困惑的世界中,但能够保持内心的清空和平静。百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并结合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要求,从而将个体的意识投放到对于外界的交流之中。圣人则因为将自身个体的意识给排除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之中,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心境保持在孩童一样纯朴的心境。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 )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生死”二字,对老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将人生死封为四种,即“生之徒”“死之徒”“动之于死地”“摄生者”;另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得善摄生者,就是指“生之徒”,即顺应自然,颐养天年的人。三者加在一起是十分之九,而不是十分之十,这暗合了老子不求至满的主张。
第50章研读,主讲人认为,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人陷于生死境地的三种状态:“生之徒”、“死之徒”和“动之于死地”。其中,“生之徒”指的是那些自然死亡或因无法抗拒的外力而走向死亡的人,比如说早夭而未出世的婴儿;“死之徒”指的是那些早逝的人;而“动之于死地”指的是那些因为自身欲望过大而导致死亡的人。这三类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超越这种状态。而“生生之厚”指的是人的一生承载了过多的意识活动,各种追逐、寻求、渴望、贪欲,使得人生变得沉重。与之相对的是,那些真正务实、以生活为本、没有陷入死亡困境的人则与此不同。他们没有恐惧,不会激发内心的暴力与不满。因此,善于“摄生”的人不仅在生理上懂得保护自己,而且在心理上也避免走极端,所以他们没有死地。
关于第48章,老师指出无为和有为的相对性,强调了在不同社会状态下“无为”和“有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因为无为并非绝对的放任和不作为,而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顺道”的原则在大道的准则下进行活动。同时,老师还指出老子对知识的看法,他认为知识会遮盖人们对道的真正认知,让人们过分关注知识本身,而忽视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道”。
对于第49章,老师认为老子主张人们回归到婴儿般的无知无欲状态,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它是自然的、无为的,近乎于“道”的。老子不主张人们过多地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认为过多的干预行为会导致问题。他指出,社会问题往往源于人们脱离了大道的本性,即最纯真、最自然的状态。老师强调,老子并非在愚弄人民,而是认为所有人都应回归到这种无知无欲的状态,包括统治者。他相信,如果人们都能保持这种状态,社会就会和谐,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圣人修道,最佳状态就是让自己回归到婴儿般的纯真自然、无欲无求的状态,这也是成为道家所推崇的圣人的最好方法。
关于第50章,老师引用《道德经》的第十章和第二十章,讨论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提到圣人应保持原初的状态,如同孩子一般,保持纯真,不受七情六欲的影响。他将这种状态描述为“复归于婴儿”,认为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理想状态。而且,只有“顺道而为”的人,才能获得老子眼中的“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