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一夫教授、陈彦军副教授指导,王椿升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由符致鹏同学主讲《道德经》第七十八到八十一章。
第七十八章
01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02
翻译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这世间)冲激坚硬的东西没有能够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苦于)无人实行(这个道理)。因此圣人说:“承担着全国的屈辱(在自己身上),才能配称国君;承担着全国的祸患(在自己身上),才配成为天下人的王。正言犹如反着说。
03
讨论焦点:
1, 为何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 如何理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3, 如何理解“正言若反”?
讨论内容:
1, 水滴石穿,是因为水能够日积月累不断地坚持才能够将石头滴穿;草木在大灾之中幸存,是因为其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强大的生物以灭绝……所以,正是因为柔弱能够胜过于刚强的道理太难以在人们之间去实践,所以只有贴合大道的圣人们去实践着这个道理。
2, 作为天下的王,正是要有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去承担着天下人的羞辱和责任并用宽广的胸襟去包容,才能够成为“百谷王”。
3, 张岱年说:“若反之言,乃为正言。此对待之合一。”换句话说,正确的言论就好像是错误的一样不容易被人们所实践。但是实践成功了,那也就是圣人境界了。
第七十九章
0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02
翻译
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残留剩下的怨怼;【用德行去化解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圣人会保存(之前)借据的存根,但不会向人索还。有德行的人就像持有借条的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是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
自然规律是公正无私的,但常常和善良的人在一起。
03
讨论焦点:
1,如何理解“以怨报德,安可以为善”?
2,如何理解“圣人持左契”?
3,如何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讨论内容:
1,统治者应该运用柔和谦下的法门去治理天下,这样自然是不会积累下来什么怨恨;而如果要是像收税的官员那样苛刻,那么就会积累下怨恨,到时候再用德行去治理就十分困难了;
2,这里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圣人在百姓之中拥有着尊崇的地位,进而运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去治理百姓。这里就是引发了关于圣人是持有左契还是右契的观点了;一派是认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左契为尊;另一方以高明为首,在他的《老子帛书校对》之中就认为,古时候人们以右为尊,所以圣人持有右契;二、圣人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地位;在这里,引用的是古人以右为尊的观点,认为这里圣人应该是处于一个卑下的地位,才能够不会对百姓留下大恨。
天道是大公无私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是大爱无疆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三十四章)。所以,善良而有德行的人是能够贴合于天道的,是不会离天道太远的,自然能够感受到天道的关怀。
第八十章
01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02
译文
国土狭小而人民稀少。即使有(能够代替)十倍百倍的人工机械却并不使用;让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却没必要陈列。让人民回归到结绳记事的状况。
人民有丰富美味的饮食,美丽漂亮的衣服,安全舒服的居所,欢乐热闹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但是(两国)民众至死都不曾有所往来。
讨论焦点:
如何理解老子在文中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03
讨论焦点:
如何理解老子在文中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讨论内容:
有人说,这是老子企图想要回归到原始社会的有力例证;但是,这很明显是存在谬误的。从本文的“小国寡民”可知,老子认为还是有必要存在国家的。而且,在这样的社会里面,要能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以,这样的社会是老子对现实战乱抨击的同时也是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社会实际运行的运用。
第八十一章
0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02
翻译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
专精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专精;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敛藏;而是尽量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所拥有的更多;他尽量的给予他人,自己反而所拥有的更加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对其无害;人间的行事,作为而不去争斗。
03
讨论焦点:
如何理解“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讨论内容:
这里的知同智,智慧的意思。但是按照上下文理解,这里应该理解为专精,专门精通一事之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只有通过专精于一事,进而将这项技艺磨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可能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总结
这四章是老子谦和柔下的政治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于统治者的要求。从“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到“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些都是老子对于统治者的要求:适用民力、怀柔对下。而第80章则是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抨击的同时也在尽力地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乌托邦;第81章是老子德经部分的总结,也是老子对于读者的期盼,希望读者能够将“见素抱朴”、“柔和谦逊”、“化德于心”、“少私寡欲”等思想进行运用并践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