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进校门的铃声一过,学生们便踩着轻快的步伐进入教室,与平时截然不同。最先进入的三个女生都穿着裙子,头上有戴着蝴蝶结的,也有戴着花的,甚至有一个都能看出来涂了暗红色的口红。紧接着,别的学生们也陆陆续续地到来,可以看得出来,大家都进行了“特殊”的打扮。原来今天有Field Trip (我称这为“校外考察”),我们要去听一场交响音乐会。
这场交响音乐会针对的是全市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一共表演两场,不同学校会被安排听不同的场次。新世纪国际小学(我们学校)被安排在了上午十一点半的场次,大约120名学生会乘坐三辆校车前往演奏现场。
经过半个小时的校车颠簸,我们终于到了现场。整个会场坐满了人,上下两层加起来大约有1000人,音乐会准时开始。首先出来的应该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给学生们介绍了听交响音乐会应该有的礼仪。比如说,不大声呼叫、不站起来、不随意鼓掌打断等。接着,乐团便奏响了第一个曲子—美国国歌《星条旗》,全体起立致敬。与往常不同的事,乐团并没有一个曲子一个曲子的往下表演。在第一个曲子演奏完毕后,乐团指挥便对学生介绍起了乐器,介绍说:乐器的演奏可以代表一个地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物。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乐团还跟学生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互动,用演奏《星际战争》里的音乐,让学生猜音乐代表的是什么。
今天演奏的主要节目是《彼得与狼》,这是由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创作的,是一首附带旁白的管弦童话。有了上面音乐可以象征不同事物的铺垫后,接下去就是用音乐来介绍这个童话故事里的人物了。台上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是整个曲子的旁白者,声音如钟,一开口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配合着乐队,一一介绍了故事里的人物:小提琴代表着主人公彼得,长笛代表他的好友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代表猫,巴松管代表爷爷,法国圆号代表狼,以及定音鼓代表猎人。童话故事的情节如下:
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来自百度百科)
整个曲子在老人的旁白和乐手演奏的交错中完成,让我这个基本属于交响乐的门外汉都听明白了,听得入神了,此刻的古典乐似乎不再神秘。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后面才是高潮。在《彼得与狼》的演奏之后,乐团画风一转,演奏起来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Let it go》等,整个现场成了学生的现场演唱会,近一千人的合唱!总之,学生爽了,交响乐的普及目标也达到了。
回到学校后,我专门去找了学校的音乐老师Mr.Mckinney,跟他了解关于这场音乐会的整个项目。原来这场音乐会是由市教育局资助并主办的,音乐会的背后是与之相关的音乐课课程。在听音乐会之前,每个学校的音乐老师都会上5-6节与之相关的音乐课,介绍乐器以及管弦童话,还进行了与之相关的测验,最后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另外,四年级的项目是《胡桃夹子》音乐会,五年级更是会到省会城市罗利去聆听北卡交响乐团的演奏。这些教育项目每年都会举行,也就是说,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年都会接受相关的古典乐课程,并进行现场体验。除此以外,五年级还有管弦俱乐部,只要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学习一项乐器演奏,并在每年的学校圣诞节庆祝会中登台表演。
这次经历让我想起了在杭州爱乐乐团(外联部)实习的那段时光,以及那时我们对交响乐普及所做的努力。当时,我们主要做的就是推出“1元音乐会”,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进演奏厅,感受古典乐的魅力,受众多为交响乐爱好者。现在,我对交响的普及又有了另外一种认识:交响乐的普及需要扎根于基础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就是交响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