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一遍《朋友圈的尖子生》,看到一些新鲜又老旧的东西……
见
如何整理信息,如何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
1)建立知识间的链接
书上出现的理论,书中可能会对其做举例说明吗,但那仅仅时别人使用理论解释现象,并不代表你也可以用理论来解释现象。所以,再接触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理论的时候,就应该问问自己: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我能不能找到5个以上的现象来解释这个理论?这5个现象那个与自己有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练习。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当你有1个知识的时候,增长一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了一个知识,但当你有10000个知识的时候,接触一个新知识可能就意为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的连接。
2)构造知识的多种用法
我们为什么学习知识?最根本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更好的情况是我们形成了识别陷阱的能力。所以,当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很多人的问题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
3)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为什么?大部分人满足于既定的任务和日常的生活,不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却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的探索答案。
感
这是对现在用的【见感思行】模板的通俗解释。让我对模板有了更深的了解。
思
见感思行模板:
见——素材一定是解决你的某一个问题;
感——素材引起你的情感、心理触动,偏情绪;
思——之前学到的与素材相关的知识点,知识间的联系;
行——素材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上面见的素材即解决了我如何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的问题。结合许岑老师的精品课《如何成为学习的高手》,将见的规则可以总结为三条:
1)照着文本写,而不是脱稿写;
2)用自己的语言来写——类似于转述,把素材中重要的事实、陈述、观点等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为什么要照着文本写?脱稿写效果不是更好吗?——脱离文本转述那是什么,是默写。默写对我们的理解能力起的作用只有那么一丁点,它主要考验的是我们的注意能力。
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见的目的除了记录的作用外,还有制造反馈的作用。你用人家的话来写,不管有多么精彩,那些是在精彩别人的精彩。
思对应“建立知识间的链接”部分,建立知识间的链接也是思的目的。为什么要建立知识间的链接?一是为了让知识产生知识,二是为了让我们的知识以一个线或者面存在于我们的知识库中。
行对应“构造知识的多种用法”部分,行可以触动我们引发对素材应用的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为了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不解决就没法继续往前走。所以,行的部分就是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我们的知识合理利用。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灯式认知,虽然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但我们可以在行的帮助下,继续向前。
行/用
持续使用,优化见感思行模板。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