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寻找活着的意义时,余华老师的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人还可以这样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们只要活着,活的足够久,就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这些事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快乐、痛苦、绝望、无助、无聊。
命运是无常的,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欣然的接受好运降临,但却想拒绝所有突如其来的苦难。
我们心里同样也很清楚,生活不会因为我们不想要苦难,就拿走生活中所有的苦难。
《活着》这本书告诉我们,活着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活着就是要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也要忍受生命中的苦难。
活着就是接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一切,无论发生了什么,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福贵是一位地主家里的儿子,家境很优越,生活上很富足,本可以过上其乐融融,衣食不愁的生活。
可福贵却不务正业,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还嗜赌成性不可自拔。
福贵父辈之前的基业比现在还要好,他想重振家业,可只想靠赌博来实现。
福贵万不该选这条路,世上即便是有靠赌博发家的,也都是只能富一时,而从没有富一世,有几个赢钱的赌徒能走下牌桌的,几乎没有,福贵当然也不例外。
久赌无赢家,赌场还是离得越远越好,那不是创造财富的地方,而是吸钱的黑洞,再怎么富有的富翁到那里,也终会沦落为一无所有的穷人。
福贵是不知不觉的输掉了所有的家产,他以为家业大就可以一直赌下去,直到看到那一页页签字画押的赌债,他才醒过来他已经把家里的房子、田地全都输进去了。
福贵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败家子,这是事实,但我们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世上有天生的败家子吗?一定是没有的。
有果必有因,福贵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做着和福贵一样的事,整日也是花天酒地,赌博。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爹的声音咝咝的,他顿了顿又说:“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福贵,会做出如此败家的事不能只归咎于福贵自己,同样也有他父亲的为人处世对他从小的影响。
虽然说家里人怎样不能决定孩子就一定会怎样,但家里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那些能从小就在思想上独立的孩子极少,孩子的成长还是需要依赖家人的教导。
家里人的行为,孩子很容易就耳濡目染,如果想培养一个好孩子,那父母应该首先做个好父母,为孩子做榜样。
父母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但如果父母自己不做,也很难让孩子去做。比如父母知道看书对孩子好,可他们自己抱着手机玩的不亦乐乎,却斥责孩子不要玩要多看书好好学习,你说,孩子内心真的会接受吗?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你别犯愁啦,我儿子会光耀祖宗的。”总该给下一辈留点好事吧。我娘听了这话哧哧笑,她偷偷告诉我:我爹年轻时也这么对我爷爷说过。我心想就是嘛,他自己干不了的事硬要我来干,我怎么会答应。
我想,即便是放到现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还是依然存在。自己不想干的,就留给下一代,其实结果很可能是,继续留到下一代。
如果真的想为家族做点成绩,那就自己去做好,孩子看见了,大概率自然会做的更好。
福贵虽然输光了家产,但从那之后改了,再也没有赌过。当他担着一担担铜钱去还赌债的时候,一天下来,扁担磨破了他的肩膀,他真正意识到了钱的来之不易。
福贵成了真正的穷人,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避免了赢了他家产的龙二那样的悲惨结局。
不得不感慨,现实里的生活还真像寓言里说的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也许真的没有必要因为生活的种种遭遇而患得患失,不管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只需要知道那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就好了。
福贵搬完家之后,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每日的农活让从来没干过重活的福贵又苦又累,但福贵却感觉苦日子让他过上了踏实的生活。
福贵的苦日子开始之后似乎就无穷无尽了,搬家前夕父亲就气的离世了,而在城里替生病的母亲请医生又被抓壮丁,逃离战场的生死回来之后,母亲也离世了。
同时,女儿凤霞因为一场发烧也变得又聋又哑。
好在一家人团聚了,福贵又过起了平淡的苦日子。
福贵的儿子有庆也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学费,这期间把女儿凤霞送人了。
有庆是姐姐凤霞从小照顾大的,姐弟感情很深,死活不愿意把姐姐送人,为此挨了打,而后来凤霞跑回来之后,福贵心疼女儿,就决心宁可全家都过苦日子,也不把女儿送人了。
眼看着生活将要过的好些了,有庆出事了,为了抢救学校的校长,有庆因为抽血过多倒地,最终再也没有醒来。
中午还是活蹦乱跳跑着上学的有庆,到了晚上就成了一具冰冷僵硬的小小的尸体,福贵为了瞒着已经病重的妻子家珍,一个人偷偷的把儿子埋了,痛苦的坐到了天亮。
有庆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为了照顾家里的两只羊,每天早上天不亮去割草,急匆匆吃完早饭跑去学校,中午也是急匆匆跑回家又急匆匆跑学校。
正是这样,有庆的鞋子磨损的很快,福贵狠狠的批评了儿子,从那之后,有庆都是光着脚跑,即便是下雪的冬天也是这样。
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在五年级的时候,永远离开了福贵。
儿子走了,可福贵的生活还得继续,女儿凤霞也长到了该出嫁的年龄。
村里的队长帮忙给福贵找了一位好女婿二喜,二喜是干活踏实的实在人,刚认门不久,就找人帮忙给福贵的茅屋好好整修了一番,又给凤霞办了一场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婚礼。
二喜待凤霞很好,可好生活没多久,因为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当天就去世了,给二喜留下了一个儿子苦根。
凤霞的一生很苦,从小照顾弟弟有庆,做家务,干农活,好不容易有家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可是连一天陪伴自己孩子的机会都没有,就痛苦的离开了。
失去儿女的家珍,在这之后,病也更加重了,女儿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离开了福贵,福贵世上的亲人就只有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了。
福贵娶到家珍这样的女人是真的有福气,那么败家的福贵,家珍不离不弃,那么苦的日子,家珍也没有回相对富裕很多的娘家。
从跟着福贵,到最后平静去世,一直都没有过上好日子,而且为这个家不知受了多少苦。
有病不舍得花钱治,勉强忍着,后来查得是软骨病无法治愈,反倒高兴的说“治不了才好,哪有钱治病。”
哪怕是什么都干不了,只能躺在床上,还在想着把破衣服都拆拆改改,给孩子和福贵做些新衣服,直到最后连一根针都拿不住了,才哭了。
那是家珍得病以来第一次哭,觉得自己再不能干活了,成了废人,瘦弱的家珍同时也是一位坚强、伟大的女人。
生活依旧在继续,苦难的日子也并没有停止。
在苦根四岁那年,女婿二喜在干活时发生了意外,也不幸去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苦根。
此时的苦根只有福贵了,而福贵也只剩下苦根。曾经热闹的三代人,如今只剩下了一老一小。
生活都已经苦成这样了,可还是没有结束。苦根因为吃了太多的豆子,也意外死了。
到此,福贵的亲人全都不在了,唯一陪伴他的只有另一个“福贵”了——从牛市上买来的一头老牛。
福贵这一生的生活很苦,眼看着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开,直到只剩下自己。
可是从福贵的讲述中,看不到他痛哭流涕的神态,他只是平和微笑着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
作为一个读者,以局外人的视角去看福贵的一生,好像是一场悲剧,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这不是巨大的苦难吗?
可是当我站在福贵的视角去看他自己,我没有感到这样的生活是一场悲剧,它仅仅就是福贵的生活而已,福贵微笑着向我们讲诉了他这一生的生活。
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别人会有他们的感受,但对于我们自己,真实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这和阿德勒心理学里讲的很像,过往的经历并不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多大影响,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愿意赋予过往的经历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赋予它苦难的意义,那它就会成为苦难;如果我们赋予它成长的意义,那它就会变成成长。
我们可以想一想,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很可能会对他们有不同的影响,他们对同样的一件事会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最根本的就是他们赋予了这件事不同的意义。
生活是自己的,别人可以对其指指点点,但生活的感受只取决于我们自己。
有谁可以规定,贫穷的人就不能过幸福的生活了呢?又有谁可以肯定,富有的人就一定会有快乐的生活呢?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生活感受的选择权永远都不在别人那里,而在自己手中,我们就明白了活着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活着。
如果我们就是“福贵”,希望我们也可以像福贵那样,活着,只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