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提到的三个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刘邦这个最高领导身边工作,因此提拔的很快,这让我想起了秘书这个岗位,有点类似,都是容易被领导发现才干,提拔的比较快。三个人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两个人得益于听话,一个人靠哭发际。
傅宽是刘邦的家臣,因此刘邦起义之后,他就跟在刘邦身边,领导打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个马仔很够格,领导自然不会亏待他,封个侯爵就是最大的褒奖。傅宽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被刘邦委任了一项重要工作,替皇帝戍边兼控制诸侯势力,先后做过齐国、代国的相国,除了治理诸侯国内部的政务,还肩负着监视诸侯,防备叛乱的艰巨任务。
傅宽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功劳,但是他让人放心。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老话,你办事我放心!刘邦对于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马仔是十分信任的,办事放心是最高的评价了。傅宽确实干的不错,不过到了他曾孙这辈就不怎么安分了,居然和淮南王刘安一起造反,可他们的对手是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脑袋搬家是必然的,选错了主子,也低估了对手。
靳歙是个学数学的,他靠数据说话,他的功劳都十分具体,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杀了多少人?俘虏了多少人?有没有杀死或擒获知名将领?非常具体而且数据突出,在楚汉战争和平定诸侯叛乱的时候,靳歙坚定的追随刘邦,领导指到那里,他就打到哪里。
不过这位老兄不太会说,他属于行动派,认为说出来的功劳不如打出来的实在,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一生都在东征西讨,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也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以至于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爵位后,不久就因为违反律法而被贬为庶民了。
人的一生仅仅自己的成功是不够的,培养下一代也是自己奋斗的一部分,因为那意味着真正的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基因,更重要的是传统,累积的是美德,正所谓厚德载物,久能生变,保持优势的方法就是家族的不断演进、传承,显然靳歙没有理解这个道理,才传了一代就戛然而止了。
周緤是刘邦的警卫,负责刘邦个人的安全和平时的起居,工作类似保镖和秘书的合集。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功劳,但是却也被封侯,其实在我看来周緤的功劳最大,因为刘邦是核心,保护他的安全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其他的工作尽管很重要,但是如果刘邦出了问题,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力气。在那纷乱的战争年代,不管形势有多么不好,周緤也没有一点背弃刘邦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生的福祉就在刘邦的身上。正是看到了这点,周緤采取了一个策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办法叫做哭,在刘邦要讨伐诸侯叛乱的时候,他痛哭流涕的说:“秦王从来不自己去讨伐叛乱,您却要亲力亲为,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太没用,不能为您分忧的缘故吗?”刘邦十分感动,对周緤特别恩宠,规定他杀了人也可以不判死罪。这就是看透了刘邦的心里,一击必中,比打下几十座城市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三个马仔各有不同,一个让人放心的下属,一个闷头苦干的手下,一个偷奸取巧的奴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