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书就觉得很普通,就如斯通纳的一生,故事并没有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而是平和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的一生,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可在再回顾的时候,好像他的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
平凡,执着的,隐忍的斯通纳底层奋起的精英,遇见恩师的指点迷津,放弃了从军,选择留校教书,到了婚嫁的年龄,遇见伊迪斯,他对她一见钟情,却不曾想爱上了一个孤独,保守,情感淡漠的女人,婚姻没有一丝甜蜜可言,他试图挽回,换来的依然是冷漠,女儿的出生也许是给他带来一丝生活的乐趣,而妻子全面的控制女儿的时间,无法亲近,面对这些他选择妥协,一心扑在了校园,潜心教书,而他的妻子也注定是悲剧的一生,两个人终究得不到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最终也导致了女儿的不幸。(脑补:如果那个时代他们知道有家庭治疗和心理咨询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在事业上,他兢兢业业,及其看重职业操守,面临品性缺失,不学无术且不诚实的学生沃尔克,不惜得罪行政领导也不愿意在论文答辩中妥协,他说:这样的人当上教师,无疑是一场灾难。 因此受到了行政领导劳曼克思的排挤,之后把他的课程被安排的零零散散,这是一次精心而糟糕的调整,而他依然决心教好下一学期的课程,事情并没有结束,当劳曼克思再次想插手他的教学时,他勇敢的反击,最终赢得了授课权!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反抗,因为触动了最爱的教学,一生一直坚持的一件事。
人终究有一死,斯通纳有性格的缺陷,活在一个自己框架中,被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经历很多不幸,那曾经对凯瑟琳小心翼翼而不被察觉的爱也只是点亮了他短暂生命,最终也都随着死亡而去了,他也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最喜欢的职业已经成为过去,甚至他最爱的女儿也不得不放弃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没有跌但起伏的情节,也不带评价悲喜态度,而是冷静洞察了生活全部。
书中的评价是一个勇者有过失败的而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索性追求过完整的自我。是的,斯通纳唯一坚持的事情就是教学,也许这是他在应对现实残酷的底线,坚持自我,一生追求委以生存的全部。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普通人在大时代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的边缘中》第七章是 人生实苦,意义何在?中写到过:
为什么总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来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烦恼啊!
为什么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呢?因为逼近了看,人世处处都是苦恼啊!
为什么说“需知世上苦人多啊? 最阘茸无能之辈,也得为生活操心;最当权得势的人,当然更得操心。上天神明,创造了有头有脸、有灵性良心的人,专叫他们来吃苦的吗?
大自然的神明我们已经肯定了。久经公认的科学定律,我们也都肯定了。
牛顿在《原理》一书里说:“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哲学家从这条原理引导出他们的哲学。我不懂哲学,只用来帮我自问自答,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那么,这个由造化小儿操纵的人世,这个累我们受委屈、受苦难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为什么有必要呢?有一个明显的理由。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到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