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 周一 曲靖 阴小雨
今天是高考日,下了小雨,气温下降,利于睡觉,更利于思考。这是一场决定无数孩子命运前途的“国考”,牵动着亿万国人、千万有考生父母的心。
六七八,“录取吧”即是谐音祝愿也是高考的时间:六月七日、八日,熬过做完,过程很重要,结果更重要。美好的祝愿还有:考的全会,蒙的全对;逢考必过,超常发挥…,语言的魔力让大家都杠上了。
现在的大学已不是高不可攀的精英教育,高考也不是千军难过的独木桥。但人生的分水岭也许在此起步,普通家庭孩子要改变命运,“读”和“考”是最便古捷最经济最有效的途经。
其实,考试的筛选从小学、初中就开始,至少有半数的学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自此与高考绝缘,要进入大学,身份也是“三校生”,软着呢!
即使进入高中,三年拼博也许就是两天见分晓。十七八岁的年龄,懵懵懂懂间,两天后,你进九八五名校苦读,我在普通大学数混日子,甚至背上行囊去打工,天上地上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说不严峻谁信呢?虽不能说“一考定终生”,但不高考的奋斗实在太苦太难。
我有幸在上世纪的1985年参加高考,我们叫“黑色的七月”,7月7日、8日、9日,谐音“去吧”,“就去吧”,接近六比一的录取率,大多数的考生也就是重在参与了。
在这样情况下考取大学,成为大学生,那是“星宿”了,我初中考取中师的同学也已毕业,他们也是“星辰“。当然,当年高考没有现在热,没有这种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家长的顷心付出也不如现在。
我的父母并不知我的学习情况,也不知我考得如何,考分多少,更不知我报考学校,不知能否被录取。录取通知书来了,父母自然是高兴的,因为我有工作,吃国家粮了;因为我是我村第二位大学生,改革开发后的第一位大学生,第一位重点大学的学生,父母倍感自豪,我为他们长脸了。
随之而来还有担心,学费、生活费还要去筹集,去找借,四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三个孩子在读,父母是愁出白发,累弯了腰。
几年以后,我无意在家里破旧书桌的抽屉里看到了父母信用社借款还款收据,那都是为我们读书而借啊!我理解父母的吝啬小气,既使后来生活渐好也一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用,那是到血液骨骼、到灵魂深处的节俭烙印。否则,我们可能挨饿受冻,不用说读书了。
我是很羡慕现在的莘莘学子,他们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但学业的压力也更大。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甜酸苦辣,无须挂怀无须担忧,“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是么?
因雨因高考而有感而发,晚8时于紫云路朋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