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快到了,我想她了。。。。。。
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或者朋友,会定时某个时间去坟前祭拜,于是后来便慢慢的形成了清明节。
有首诗是这样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的就是清明节的的景象。
也因为这个时间是春天的雨季,万物复苏,杂草往往会在这个时候生长,便形成了扫墓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1.小的时候
我很喜欢清明节这个日子,因为学校放假。
在这天,我会和全家人一起去大伯家,因为奶奶年纪大,自己不能去扫墓了,要我们代行之。那个时候,扫墓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在清明节还没到的前几天,我们都要用毛笔来写“包”,这里的包不是折纸,而是民间百姓一直信奉人死便去往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个包,装的便是另外一个世界用的货币。我用沾满墨汁的毛笔仔细的在粗糙的纸面上写上熟悉的、有点熟悉的、和没有一点印象的人名,然后放入“货币”,再用米糊封口。
在清明节那天,我们会在祠堂的香炉里插上三根香,那个时候,很想念那些离开我的亲人,那个时候,我们都记得清明节去看他们。
2.年少时
喂!XX,走了,去扫墓了。。。。。。
又是清明节了吗?真他妈该死,一到清明节就下雨,这么出去玩啊。。。
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个例子。我一方面感到愤懑,同时一方面也感觉这并不是单单个体现象,而是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类似的事。
从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以来,清明节的传统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为什么到我们这代变了味 ————改革开放,外国新奇节日开始进入国内。
与其去坟前磕头扫墓,不如去找圣诞老人要个礼物。这是年轻人这代的真实体现。
我们还会去扫墓吗?
当然会,面子工程当然要做足,不然别人怎么看。。。不说这种想法是否你曾经产生过没有,但是清明节的确在这代人手上已经变了,变得面目全非,变得让我们都已经快把它忘记了。
3.步入晚年时
了解到以上两点以后,我们会发现只要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突然会不自觉地想起这个节日,根据大量的数据调查发现,处于70-80之间的老人,对此事感到很感兴趣,一旦超过八十岁,人数便开始下降。
而我从中看到的,是一种思想,儒家和道家的仁与修生养性。
大半截身子入土,才发现现在自己已不是精力充沛的小伙子,老了,老了,已经要为身后事做打算了,是不是走了以后真的会升天,是不是走了以后真的会要用“钱”。。。等等,我们都会想,而这个时候我们便起开始带头去祭拜祖先,带上自己的儿子,儿子再带上他的儿子。。。
它还是清明节,但仿佛又不再是小时候的哪个它了。
清明节就这样又一次又一次的捡起,又丢掉,又捡起。。。
我们还能明白祖先们最开始的初衷吗? 当然我希望会有这么一天的
带上一点点小的私心,在此表达我对一位远在另个世界的朋友的思念
清明节,我们还有约定。。。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很好听,也很感人的《刚好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