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母亲恩爱了一辈子,最近几年,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
比如昨天母亲做饭,让父亲把几件衣服放进洗衣机洗一下,后来就听到父亲在外一趟一趟地把水缸里抽的地下水再盛进桶里,然后又一桶一桶倒进洗衣机里,很是费力,母亲看不过去,就嗔怪父亲为什么不直接用自来水,并且拿邻居那个一辈子出了名的抠门的人跟父亲比,说父亲节俭的程度马上抵得上他了。
父亲为此跟母亲争吵了一场,没觉得自己有什么过分的,母亲却拿他跟另外一个人比,严重刺伤了他的自尊心。母亲也觉得挺委屈,明明是心疼父亲掏这种没必要的力气,却遭来父亲一肚子的怨言。
母亲跟我倾诉时顺便讲了她拿来比较的对象-邻居。
每次洗衣服从来不舍得烘干,怕费电,说好好的大太阳,随便晒,费那电干啥;蒸馒头时不到火候就让停了,说费燃料,老伴拗不过他,就偷偷留锅里来几个继续蒸了给自己吃。拿红薯煮粥时,总不舍得把外皮给削净,儿媳妇很忌讳,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就积极主动抢着做饭,把红薯削的干干净净,他心疼红薯被浪费掉,就在前一天晚上提前把红薯削好切好放进锅里。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登峰造极的节俭行为,甚至足以称得上抠门。
听了让人无奈。
其实,每一种行为都有它形成的历史渊源吧,节俭到极致,是源于那个贫穷的年代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穷困,穷困像一颗毒瘤一辈子牢牢地长在了人心里,剔除掉谈何容易?
即使现在生活过得下去,甚至富足,但多少年的惯性使然,也是不易改变的。
其实任何一种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而导致的行为方式,都有它坚挺的特性。
除了理解并接受,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