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浅释
齐国伐燕国,到了齐宣王五年,燕国内乱,燕王哙到了晚年是不理国事的,他把国家交给国相子之打理。后来听了有的人的谏言,自比尧舜,把君主之位让给子之,但是太子和将军是不同意的。但是子之有一定的权位和能力,很快平定了这场反叛,并且杀掉了太子。这其中有很多百姓死伤,所以齐宣王发兵讨伐了燕国,胜利了。发生了这件事情,齐宣王问孟子:有人谏言我去攻伐燕国,有人不建议去。齐国和燕国都是万乘之国,也就是军事力量同样强大。五十天就攻克了燕国,这不是人力可以做到的,一定是天意。如果我不攻取,会有天殃,我取的怎么样啊?言下之意是想让孟子赞同他的想法,他这么做是正确的,此乃天命所归。
我们从历史来看,为什么齐国可以五十天攻克燕国呢,不是因为燕国正在内乱吗,是因为百姓希望齐国的军队可以进来解救百姓的苦难,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抵抗,主动打开城门迎接齐国的军队。只是找到了合适的时机而已。
孟子说,如果攻取燕国,燕国的百姓是高兴的,就攻取。古代周武王这样去做的,武王伐纣,也是民心所向,所以就成功了。如果攻取燕国,燕国的百姓不高兴就不要攻取,古代也有人这样去做了,周文王是也。
齐国以万乘之国征伐同样是万乘之国的燕国,燕国的百姓准备好了酒菜迎接王师,是为了躲避生活在水火之中。可是如果齐国的军队进来让水变得更加深,火变得更加热,百姓就不再指望齐国了。
延伸
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我们想出去旅行,有人支持你,有人不支持你;我们想换个车子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那我们到底要如何去选择呢?当我们人生当中发生了一件事情,去想是否可以让他人高兴,喜悦,是否可以利益到他人,如果可以利益到他人的就去做。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该如何取或者舍呢,圣贤看来非常的简单,干净。如何取舍,就看他人是否是高兴的,如果这件事情可以让别人得到利益,让别人高兴,那就可以去做,比如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未来走什么样的路,看孩子的喜好,他高兴就可以了。只要是对孩子有利的,我们尽力为之就可以了。
我们想对一个人付出,就去付出,付出后绝不给他人添麻烦,这就是简单,干净,民悦的。
